當然,現狀的展現,是為了尋求出路的發展,我以為,書中關於昆曲藝術發展出路及問題的揭示,是作品重點,也是題旨的皈依。這也是麵對文化多元化、多樣化的現狀,作為古老藝術昆曲所應對的現實。書中在對各代藝術家們的訪談中,也涉及到這樣的問題。但更多的是,通過蘇、浙、湘、京等地劇團的領導者的采訪,包括主管部門國家文化部長們的采訪,梳理了昆曲的藝術走向,集中了諸如昆曲的現代化、創新與繼承、傳統劇目如“臨川四夢”的現代版、廳堂版與青春戲等,或現實的話題,或出路中的困境,或變化中的難題等等,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辨析。當我們看到有的劇院的領導者說出麵對昆曲的現狀“我們等不及了”時,其焦慮之心,令人動容。
在寫作中,作者有意以實錄來結篇,多引當事人的對話,增加紀實效果。全書分上中下部,共三十六章,幾乎絕大部分是采訪現場實錄,一方麵紀錄了被采訪者對昆曲藝術的感受,或尋訪了許多有價值的史料,另一方麵有當事人的現場音容笑貌的描繪。訪談高齡的藝術老人,史料價值珍貴,在書中藝術家們的風采個性鮮明,也有一些昆曲藝術的官員們(比如文化部長、劇團劇院的頭兒),對昆曲藝術的走向前景,見仁見智,頗有深意。既有人物的現場氣氛,也有不同的觀點爭辯。其紀實性與現場感,成為書中的一大特色。
最為突出的是,書的每一章節,以傳統的詞牌,有的是昆曲的唱詞,有的為古詩文的名句做標題,點染了作品的藝術內涵,雖然,讀來稍嫌隔膜之憾,但簡潔精練不乏意蘊的標題,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前麵就有言,“昆曲是神曲也”,“此曲隻應天上有”。這直白式的宣言,無疑會引起一代鍾愛這門古老藝術的人們共鳴,這也是作者的心聲。為了昆曲,所有虔誠的人們,嘔心瀝血,在孜孜尋求其發展前行的路。
2009年11月
新奇的“超越”
一套以“超越”命名的書,其書名就能讓你有興趣,更何況它是全景式地展示了一代新聞人,麵對突發的災難作的貢獻。這有如新聞人的“內幕新聞”,就有很大的吸引力。
是的,麵前這兩本書《超越新聞》(上下集),描繪了2008年南方冰雪、四川大地震,廣州媒體人在這兩場特大災難中,迅速出擊、聞風而動、辛勤奉獻,以昂揚的精神、大無畏的作風,打了一場硬仗大仗,交出了一份合格答案的事跡。
這是一套新奇的書。其新奇在於,一是為新聞人立傳。兩大本近百萬言,集中書寫南方新聞人群體形象,集中他們如何出擊於“兩大戰役”,贏得戰鬥,這在新聞出版史上是絕無僅有;二是生動而豐富地記錄了現代新聞之戰,也是聯合協同的“戰役”,要有各界人士(諸如領導者、同行、包括受困受災的同胞)共同完成;三是從本次的新聞戰役而探索如何應對突發事件、新聞的公共服務性、民眾知情權、信息的透明度以及傳播手段的現代化等中國當下新聞媒體麵臨的諸多深層次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涉及,顯示出這兩本書的價值和分量。
從“超越新聞”中,再次領略了廣州新聞媒體人的敬業精神、職業敏銳和能力。去年第一場災害發生在南中國,廣州首當其衝,廣州新聞人聞風而動,迅速集結,成為最早出現在“現場”的記者。隨著報道的深入和事件的發展,職業的本能和公民的良心,他們成為雙重以至三重角色:“報道者,施救者,受困者”。在廣州日報的第一份號外,以及廣州電台的現場衛星采訪車等等的報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特別是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又一次的大災難出現,考驗著新聞人的職業敏感,而廣州各方媒體,他們的戰績是同行中令人敬佩的,以此皇皇兩本書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