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書品篇(10)(3 / 3)

如果按常規的思路,突發新聞對主流媒體多是先保持一定的冷靜,按部就班,有不成文的規定,也是多年來的一個潛規則。這樣容易造成小道消息傳播。而在這兩次突發事件報道中,廣州媒體人敢於打破常規,求得有關方麵支持,在第一時間展開了多方麵、多角度的報道,同時,調動各種手段,采用高科技,豐富報道手法,進行立體報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動了新聞同公眾的聯係,也積累了新聞改革的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本書由作家來完成對新聞人的書寫。恕我孤陋寡聞,這類作家來寫記者的,而群體式的書寫,頗為鮮見。作家們來寫新聞背後的故事,著筆於記者這平素不在前台的人物,也表明文學家寫新聞人和事,這一領域有著廣闊前景。以報告文學和紀實文學的樣式,記錄這個新聞群體形象,生動的口述實錄,豐富的現場細節,旁征博引的資料,背景鏈接介紹等等,從新聞及故事,從現場而背景,作家的文筆搖曳多彩,感性的采訪和理性的思考,相得益彰。

還有,在南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引領文化的革新,也同樣引發新聞的改革,本書的內容和形式,也如是看。唯其南方的前沿文化的引領,才有如此的新聞報道的先行,有這種以超越的視野來認知新聞,特別是突發新聞重大災變性新聞的研究。

如今,新聞的改革總是在年年提及,可是,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卻顯得滯後,或者是光打雷而不下雨,這改革的艱難是經年累月,而這兩次突發的事件,在南方的新聞人中,或可有些改革的變化,如果不算大步流星的行動,也可視為聞風而動的行為。至少,那種從形式上的創新和引導,看出了老大不變的思維定勢多麼需要注入新的東西啊。

麵對這樣兩本書,可思考的太多,當然,遺憾之處也不少。

2009年10月

共同的書寫

初一看,這部長篇報告文學,從主題內容到寫作手法,好像沒有太多出人意表之處。比如,它的題材、語言和結構,這些文學的基本點,都是中規中矩的,而題為《丁新民與他的民工兄弟》,也平實地呈現了它所表達的內容。相對時下一些報告文學追新求異,這部作品是老實之作、誠實之作。然而,平實並非沒有光華,平實之中可見奇崛。本書通過記敘內蒙古鄂爾多斯“東方路橋”集團公司總裁的事跡,描繪了在現中國經濟社會中,一個特殊的群體——農民工們,創業和生活的側麵。因為有了一個卓有成就的民營企業,一個有眼光、有個性的老總,這才有了這一群體豐富光彩的人生,而這些特殊群體的成長,又是推動社會共同進步的前提,也從一個側麵展現和檢驗了現代社會以人為本的社會功能和能力。作品展示出一個創業者的個人成功,並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這種成功和輝煌,同一個時代的社會發展和群體進步相關聯,個體的發展同社會進步的總體趨勢相和諧,不同社會群體的社會共同發展,才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

所以,這部作品記述的是一個成功者形象,和他所領導的一個平凡而特別的群體,揭示的是,平凡的人生也是充滿創造的人生,平凡和弱勢也可以創造奇跡。

可能你不太相信,一個民營企業,在管理方式上,有如軍隊的建製似的“聯隊”,有如事業單位、機關似的關於政治思想方麵的要求和製度,在民工中吸收優秀分子入黨,配有專職的黨支書;你也可能不會相信,在這個以民工為主體的隊伍中,承接了國家重點工程如跨河大橋的修建——“幾年前剛剛放下鋤鐮的農民,經過短短幾年的鍛煉,如今成為東方路橋這個社會主義新型企業的主人。參加海生卜浪黃河大橋建設的一千五百民工,苦戰五百四十天,建造了黃河在內蒙古境內的特大橋梁”,於2006年秋通車;你也許還不會相信,短短十年,“由當年二十三人資產不足五百萬,發展成為一千多員工,民工達一萬多人。聯隊有一百多個,總資產為六十多億”規模;還有,獎勵民工帶頭人的小轎車,組織他們分批到東南亞、香港、台灣旅遊,到黨的幹部學院學習等等……可是這些都是書中的事實。

這是怎樣的一個場麵:2006年元月,數十位民工模樣的人,遠遊東南亞名勝,在泰國的皇家廣場,一位有點殘疾的獨腳年輕人,由一位年過半百的人推動前行,這些來自中國大陸的民工參觀者,就是作品主人公丁新民和他的農民工兄弟,而推車的人,就是他們的“老板”丁新民。

這也是一個讓人不忘的鏡頭:“走進民工宿舍,全是統一的鐵床,統一的被褥……再去餐廳看看,小黑板上寫著一周的食譜,一日三餐,有葷有素,餐廳裏配有電視、冰箱、小藥箱……他們由“無產者變成有產階級”,在這樣舒適的環境下,享受人的基本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