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書品篇(11)(3 / 3)

對德理兄的情況有些耳聞,知道他一直勤奮,而且讀書既豐且雜,博聞強記,為我們這幫同窗中少有的幾位刻苦好學者。也許是一個時代的耽誤,我們這些在那特殊年月裏上了大學,順利地進了各類機關,有了較穩定的飯碗,再去讀書求學深造,就要有毅力,也要有能力,時常是勉為其難,而卻步者眾。德理兄是少數曆經風霜仍與命運抗爭奮鬥,少數對讀書還那麼看重甚而癡迷的人。聽說,他畢業後,先是一直在基層,有過在老家務農,臘月年關滴水成冰,還在劈山造田,睡稻草堆的經曆;有過師專教學,母校進修,幾度進課堂,多次換工作的經曆。曆練是益師。也許是這種坎坷的磨礪,比起那些一開始就平靜而平淡的我們,他更多地領教了生活的風雨,洞悉了人世的炎涼,也讓他對社會和人生有了更深一層的感悟和體味。

離別三十年後的幾天聚會,我們在校園裏尋故,與老師敘舊,看秋葉飄零,聽鬆濤蕭然,聞金桂香味,在熱情而熱鬧的喧嘩中,體驗友情和友誼,也感歎時光之匆匆,生活之嚴峻。同窗相聚,熱鬧是主調,但德理兄似乎多在沉靜,不事張揚,這或許與他多年基層生活有關,也讓我對他多有好感。熱烈從眾容易,而冷靜是要修煉的。人生過去大半,酸甜苦辣,冷暖自知,經曆多了,少不了有一種喜靜厭鬧,坐看雲起的感覺。這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在這個浮華無處不在、人人似乎都懷珠抱玉的時下,難得安靜而沉靜,難得靜心,讓人不免唏噓。

也是在這次聚會中,德理兄說有一本個人作品集要出版,囑我寫幾句話。這令我感歎萬端。的確,我們這些學中文的,後來因了種種緣由,幾乎少有人弄筆於文學,更鮮有寫詩作詞者。倒不是覺得此行有多麼高尚,為生活所累,鮮有這番情致和精力。一些做文字工作的,並不就是文學的愛好者。因此,不免時有此道孤矣之歎。不曾想,遠在他鄉的德理兄,悄沒聲息地不舍文學愛好,勤奮寫作,不能不是一個驚喜。雖自忖才力不逮,為了這份同窗之誼,也是惺惺相惜,寫序之事哪能推卻?德理兄是個性急之人,我們分手後不到一周,寄來打印文稿,就是眼前這本名為《“心”字的結構》的詩集。

在這本收入了一百三十多首詩歌集中,德理感悟人生、描摹世相、抒寫情感,同時,用“心”真誠地探究社會,理解生活。從寫作時間看,前後達三十年。可以說,這是他的一次漫漫文學苦旅。文學門類中,詩最難工,有所謂文學皇冠之譽,最能考驗寫作者的智慧才情。但詩又是最能直抒胸臆、訴衷情,最為便利地用漢字澆心中塊壘、唱和世事人情的。所以,德理也許有了太多的感悟,有了更深的感懷,找到這種最為簡捷地表達內心情感的文學樣式,一發不可收。從1974年開始,凡三十年而不輟。堅持就是一種收獲。尤其是一個業餘詩作者,一個並不在乎發表,用詩歌去謀求什麼的作者來說,這份執著和耐性,令人欽佩。詩才,並不是寫詩的唯一條件。恒心和定力,有時是成就詩人的至要。就此,我們看到,德理作為一個熱情奔放的業餘詩人,熾烈而執著的詩心。

德理的詩,他自己分為兩部分,分別以“山坳上五千年的中國啊,少年,中國”和“以海為心千帆遐想,以山的性格與你站在一起”為標題。前者是抒發他對於社會人生的感受,描寫的是大題目,政治情結中的祖國和人民,生活中的疾惡如仇,文化現象中的激濁揚清,以及對時事政治和平凡人生的感悟,都成為他的詩題。這些詩有濃烈的政治情結和鮮明的是非主張。作者反對生活中的弊端,揭示社會瘡疤,批判醜惡現象,褒獎禮儀風尚和文明行為,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的真摯的考問求索,和一代知識分子濃鬱的人文關懷。我們從這樣一些明朗而沉重的詩題,如《祖國的春天》、《我愛我的祖國》、《因為深深地愛,你才真正的美麗》、《為了忘卻的紀念,獻給九十年代》等,就能充分體會到。即使在一些詠唱山水,比賦物象,紀念偉人,以及描畫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政治諷刺詩篇,其赤子情懷、拳拳之心,明月可鑒;另一類是抒發愛情、親情的詩作,有他青春年少時的愛情詩,也有多年精神相依相從的愛情詩,其中的“文君”形象,多次出現,歲月連綿不棄不離,是作者堅貞的情感表達。愛情詩是他生活的一種文學紀錄,也是心靈情感的顯影,從中看到作者的精神世界的另一麵。所以,德理把詩作以“心”字來總題,我以為,他是用心來感知世界,做一個生活和愛情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