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書品篇(12)(3 / 3)

鄧拓到上海後,入光華大學攻讀社會經濟學和英文。上海當時是中國現代文學界人才薈萃之地,1928年關於無產階級文學的論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中國的深入傳播,也促進了中國文入學者們思想改造的進程。同時,上海出版翻譯了大量外國的文藝理論和文學作品。這對於勤奮好學而在思想上勇於求索的鄧拓,仿佛跨入了一個書海浩瀚的新天地,如同坐擁“書城”。寫於1930年《書城》一詩,描繪了當時刻苦攻讀的情景:“兩間憔悴一儒生,長對青燈亦可驚;不卜文章流海內,莫教詩酒誤虛名。得侔前輩追真意,便是今生入世誠;白眼何妨看俗傖,幽懷默默寄書城。”詩是寫給家人的自勵:寒窗苦讀,追尋前賢,輕薄世俗,不誤功名,其時鄧拓才十八歲,從詩中看出他的成熟的思想脈絡。

1930年初,“左聯”在上海成立。無產階級革命作家和社會科學工作者團結聯盟,壯大了隊伍,開辟了無產階級文藝的新局麵,影響著大批青年學生們。是年六月底,鄧拓加入了“社會科學家聯盟”,一同加入的還有著名經濟學家許滌新等人。同年冬天,十八歲的鄧拓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化名丁丙根,參加了一些地下活動。1931年初,鄧拓為參加轉學考試回到福州。他利用這個機會,致力於古典詩章的閱讀和研究工作。他經常到烏石山圖書館去看書,對閩籍詩人謝甸男進行了研究,準備寫作有關評述文章。

1931年夏天,鄧拓回到上海,轉學到上海法政學院。當時著名的教授李達、周新民等在該校任教,給鄧拓的思想很大啟發和教育。這時他在法南區委和南市工委負責黨的宣傳工作。他經常與同學們一起在亭子間裏寫宣傳標語,辦壁報,並組織上街遊行,開演講會,造成強大的宣傳聲勢。1932年冬,在紀念廣州起義的遊行活動中,他不幸被捕,先是押解到南京,後又轉到蘇州國民黨反省院關押,他在獄中身體受到摧殘,患了肺病。到1933年秋天,由父親托人保釋出獄。半年多的鐵窗生活,磨煉了他的意誌。在囚牢裏,他以烈士的“題壁詩”(一種寫在牆壁上的絕命詩)勉勵自己,在碎紙片上寫詩寄懷。出獄後他把這些詩手訂成冊,用明末反清詩人夏完淳著名獄中詩集《南冠草》為自己詩集冠名。可惜的是,我們現在沒能看到詩集的原貌,但從殘留下的詩作中,可以看到作者憂慮家國慘遭蹂躪:“血跡殷半壁,雷聲動一阿”,“大地沉沉寂,人間莽莽迷”。懷念戰友,向往戰鬥:“征侶應無恙,新猷倘可長”,“今朝窮插棘,來日矢披荊”。也有表達了他堅強的信念和不屈的鬥誌:“鐵窗風雨急,引吭且狂歌”,“萬眾摧枯朽,神州定鏟平”……出獄後不久,他立即投入了當時開展的思想文化界的關於科學觀和批判葉青、張東蓀的討論。1933年10月,他在上海出版的《新中華》半月刊上,以雲特的筆名發表了《形式邏輯與辯證法》一文,對張東蓀批判辯證法、攻擊馬克思的觀點進行了有力地批駁,是他最早的論辯文字,時年鄧拓才二十二歲,顯露了年輕作者的思想朝氣。

1933年冬,駐守福建的國民黨十九路軍,在蔣光鼐、蔡廷鍇等愛國將領率領下,成立了人民政府,公開反蔣抗日。這時,鄧拓已得釋回到福建,在黨組織的安排下,他立即投入到新的戰鬥中,參加了福建人民政府的文化委員會的工作,並改名為鄧拓洲。第二年一月,由於蔣介石反動集團的內外夾攻,福建人民政府終因寡不敵眾,“閩變”失敗,鄧拓匿跡在家讀書。他曾致力於把鴉片戰爭時期愛國詩人張際亮(字亨甫)的詩作研究,整理收集了一些資料。與此同時,他對開始於三十年代初期“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討論,以及史學和經濟問題的論爭十分關注。這對於日後他撰寫有關文章做了先期的資料準備工作。

1934年秋,鄧拓從上海到了開封,大哥伯宇在開封為他找到了一個中學教書的職業。在上海,鄧拓還沒有念完大學,來到開封後,他一麵在中學任教,一麵去河南大學旁聽。當時的開封,救亡活動已逐漸展開,鄧拓積極參加了活動。這一時期,他結合一些實踐,思考一些政治經濟和國際問題,重新研讀了中國曆史書籍,並寫文章參加了當時十分活躍的關於“中國社會性質的問題”和“中國史分期”問題的討論。他在《新世紀》《時代論壇》《中山文化教育館季刊》等刊物上,先後多次以鄧雲特的署名發表了曆史論文。五十年代,這些論文結集為《論中國曆史的幾個問題》出版。參加這樣的論爭,促使鄧拓對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曆史問題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磨礪了他的思想,逐步用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去研究學術問題,使他的寫作和思想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