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書品篇(13)(2 / 2)

從《抗敵報》到《晉察冀日報》,鄧拓一直擔任報社領導工作。他是晉察冀日報社社長兼晉察冀新華社總分社社長。在艱苦的戰爭歲月裏,《晉察冀日報》是邊區人民的精神支柱,子弟兵、老百姓把她看成是奪取勝利的精神力量。當時邊區參議會副議長於力教授就曾有“新報猶然排日來,可憐鬼子妄相摧”的詩句,表達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十年間,在《晉察冀日報》上,鄧拓寫了大量的社評、專論和報道。發表在1942年創刊的《晉察冀畫報》上的《晉察冀舵帥聶榮臻》一文,是一篇長篇特寫,是鄧拓這一時期的重要創作。文章以文藝筆調描寫了聶榮臻將軍開創晉察冀邊區,帶領邊區人民同敵人鬥、同困難進行鬥爭的事跡,對聶榮臻同誌形象的刻畫是樸實生動,很見個性的,作品表現手法上也靈活多變,倒敘、插敘,大幅度時空跳躍,有時又捕捉生動的細節,靈活多變。對根據地軍民的戰鬥生活的描畫,是從生活第一線來的鬥爭史實的真實記錄。此外,他還用曼公、溫洲、肖斯等筆名發表了《祭左權同誌文讀後》、《慟雷燁》、《大眾的魯迅與魯迅的普及》等散文隨筆。

“旅思添詩思”

1949年1月,北平宣告解放。這對於為此奮鬥了二十多年的鄧拓是無限欣慰快樂的。他寫詩贈友人,描繪當時慶祝“解放的盛況:“凱歌吹落胡天月,京國長安羨政聲”。他不忘將這一喜信傳送家鄉的父老:“鄉國今朝欣解放,好將馬列作家傳”。秋天,他出任《人民日報》總編輯。

還是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禮炮聲中,鄧拓就在《中國青年》雜誌上寫了散文《中國青年和惲代英》,用對先輩們的懷念,激勵著青年建設者們“積極起來,動員和組織一切力量,努力學習和進一步發揚我們的先驅者崇高的品質與廣博的才學”,為祖國作貢獻。這以後,由於編務繁忙,鄧拓雖偶爾也寫詩創作,但大量的時間是用來研究黨的新聞報紙工作,為黨報撰寫社論和短評。據統計,僅1950年到1954年五年時間,他寫有社論和短評共四十六篇,以及多篇研究報紙的文章。

1956年7月,《人民日報》由六版增加到八版。改版後,提倡形式活潑,文體多樣化,及時反映建設中的新成就,這給記者、編輯們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一年,我國生產資料私有製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夏天,鄧拓身先士卒,來到北京市花市大街下唐刀胡同的一個手工業家庭作坊裏采訪。這是北京有名的手工藝世家“葡萄常”,製作的料器葡萄已有百多年的曆史。鄧拓先後兩次同他們交談,當他離開的時候,手書一幅《畫堂春》的條幅給她們,稱讚她們純熟的技藝“巧勝天然”。後來,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藝特寫《訪葡萄常》。這篇不太長的特寫,可以看作是鄧拓在解放後寫作活動的一個轉折。他從過去比較側重搞專論研究、撰寫政論文章,到邁向生活的第一線;捕尋創作的素材,用手中的畫筆直接描繪新的人物、新的風貌,當他深入到生活的“寶山”之後創作的收獲碩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