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按其報告的對象不同,分為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財務會計主要側重於向企業外部關係人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等信息;管理會計主要側重於向企業內部管理者提供進行經營規劃、經營管理、預測決策所需的相關信息。

(2)會計的職能。

會計的職能是指會計在經濟管理過程中所具有的功能。會計的基本職能包括兩個方麵:

[1]進行會計核算。

[2]實施會計監督,會計監督職能也稱控製職能。

(3)會計的對象。

會計的對象是指會計所核算和監督的內容。凡是特定對象能夠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都是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以貨幣表現的經濟活動,又稱為價值運動或資金運動。

資金運動包括各特定對象的資金投入、資金運用(即資金的循環與周轉)和資金退出等過程。

工業企業的資金運動包括資金的投入、資金的循環與周轉(包括供應過程、生產過程、銷售過程三個階段)和資金的退出三部分,既有一定時期內的顯著運動狀態(表現為收入、費用、利潤等),又有一定日期的相對靜止狀態(表現為資產與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的恒等關係)。

資金的投入包括企業所有者投入的資金和債權人投入的資金兩部分,前者屬於企業所有者權益,後者屬於企業債權人權益——企業負債。投入企業的資金一部分構成流動資產,另一部分構成非流動資產。

資金的循環和周轉分為供應、生產、銷售三個階段。在供應過程中,企業要購買原材料等勞動對象,發生材料買價、運輸費、裝卸費等材料采購成本,與供應單位發生貨款的結算關係。在生產過程中,勞動者借助於勞動手段將勞動對象加工成特定的產品,發生原材料消耗的材料費、固定資產磨損的折舊費、生產工人勞動耗費的人工費等,構成產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體,同時,還將發生企業與工人之間的工資結算關係、與有關單位之間的勞務結算關係等。在銷售過程中,將生產的產品銷售出去,發生有關銷售費用、收回貨款、繳納稅金等業務活動,並同購貨單位發生貨款結算關係、同稅務機關發生稅務結算關係等。企業獲得的銷售收入,扣除各項費用成本後的利潤,還要提取盈餘公積並向所有者分配利潤。

資金的退出包括償還各項債務、上繳各項稅金、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等,使得這部分資金離開本企業,退出本企業的資金循環與周轉。

1.3出納與會計的關係

出納工作和會計是密不可分的,對於初次接觸出納的人來說,首先必須接受會計的基本理論,這樣對今後的出納工作是有很大幫助的。在這裏,我們首先以企業為例來闡明有關會計的基本理論。

人類的實踐活動都有一定的目的,會計工作也不例外。會計工作的目的,簡稱會計目的,它是指在一定曆史條件下,人們通過會計實踐活動所期望達到的結果。在會計實踐中,會計目的決定了會計工作的具體程序與方法;在會計理論研究中,會計目的常常 被當作會計理論的邏輯起點。因此,做好出納工作,首先要了解會計目的。

會計目的受客觀條件的影響與製約。在不同的時空範圍內,會計目的也往往不一樣。對於現代企業來說,會計工作是一項重要的管理工作,它必然要為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服務。因此,可以認為,實現企業的經營目標是企業會計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