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太宗皇帝,自從遠征遼東以來,精氣神大不如前。再加上前期服用道士丹藥的副作用,健康狀況急劇惡化。自從六月聽從玄奘的勸告,摒棄“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之後,反而神清氣爽,體力有所恢複。他理所當然地將之歸結為結緣佛教、親近高僧玄奘的效果,因此對佛法更加虔誠懇切了。十月初的一天,他問玄奘:“作什麼功德,利益最大?”
玄奘回答道:“眾生迷惑,沒有智慧不足以啟發,而培植慧根最好的方法就是弘揚佛法。住持正法,仰仗的是寺院僧人,所以度僧的功德最大。”
太宗李世民聽了很高興,隨即下詔:“京城及諸州各寺,各度五人,弘福寺度五十人。”當時,大唐各地共有官寺3716所,共度僧尼18500餘人。在此之前,因遭到隋末戰亂的摧殘,國內寺院凋殘,僧尼散失。有了這次大規模的度僧,佛教開始再次興盛起來。此後,尊崇佛教很快成為民間風尚,建寺院、開石窟、造佛像、修佛塔,中唐之後漸成繁盛氣象。
皇太子李治每逢陰天下雨,手心即痛。他因此想起自己年幼時,常常看到娘親腹痛。當時不解,如今自己長大成人了,感同身受,非常思念亡母。於是李治效仿老爹,為報答母親文德皇後的養育慈恩,在隋代無漏寺的故址上興建大慈恩寺。
十二月間,寺院落成,皇太子親自拈香,拜佛像幡華,度三百僧,別請五十大德,迎請玄奘為上座。且於寺的西北部築造翻經院,安置玄奘所攜回的經像舍利,隨後玄奘在這裏繼續譯經事業。
玄奘遷居慈恩寺之後,除了譯經事業之外,又增添了許多寺務管理工作,超常繁忙,所以沒有時間陪伴太宗皇帝。在此期間,大臣王玄策從印度帶回了一位婆羅門外道。為迎合皇帝祈求長生的心理,把他獻給了李世民。這個印度外道吹噓自己已兩百多歲,有長生不老之術。唐太宗信以為真,將他安置在金飆門客館為自己煉製丹藥。然而,印度外道的長生不老之藥與中國道士的仙丹一樣,服用之後不但毫無作用,反而大大加深了汞鉛中毒的症狀,令唐太宗頭痛不止!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四月,太宗皇帝的身體每況愈下,不得不到終南山翠微宮休養。此時的太宗,已經預感到自己來日無多。他幾乎每天晚上都做噩夢,夢中形形色色的敵人向他索命。顯然,病情日重、中毒已深的太宗皇帝,其心難安。
空前絕後的千古一帝,英勇蓋世,智超群倫,一生戎馬,征服四方,到臨終之時才發現,最難征服的居然是自己的心!然而,他明白得太晚了,已經沒有修心的時間與精力了。為了尋求心靈的慰藉,他請玄奘前來,不讓他離開左右。唯有玄奘以佛法疏導,才能減輕他心中的痛苦與不安。
無可奈何,玄奘隻好將譯場搬到翠微宮的安喜殿。白天,太宗處理政務時,玄奘譯經。其餘時間,兩人像親密無間的老朋友一樣,談經論道。此時的太宗皇帝,對自己早年未能修學佛法而後悔,對玄奘說:“朕與法師相見恨晚,不得廣興佛事。”太宗所說,當是肺腑之言。正如曾子所說:“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五月二十四日,太宗皇帝頭痛消失,精神大好。然而,心明眼亮的玄奘知道,這不過是回光返照。於是,他將陪伴自己度過了許多苦厄的《心經》,誦給唐太宗聽: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太宗皇帝心性異常通靈,明白了自己因為牽掛太多,所以心生怖畏。由是,他不再想世俗的煩惱,忘記什麼功過是非,不再惦記必將屬於他人的江山社稷。放下一切之後,他感受到的是空空明明的清涼。
五月二十六日,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帝王李世民,耳邊徐徐回蕩著玄奘低沉、舒緩、平靜的誦經聲,在翠微宮安詳而逝。
喜歡請與好友分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