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不眠不休,苦譯佛經(2 / 2)

然而,中國政治曆來都是各種勢力鉤心鬥角、爾虞我詐、陰謀連環,令人防不勝防。玄奘一個出家人,雖然不情願,卻又不得不遊走於政治,而這又極其耗費心力,長此以往,色身的衰敗勢所難免。當年西行過天山之時,玄奘受盡嚴寒,再加因失去兩位小弟子而心傷,得了寒疾,回國後頻頻發作。每次冷病發作,心中悶痛難當,幸虧他按時吃藥,才算把病情穩定了下來。可是,長年以來的勞頓,無一日不喘息,再加上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的夏天格外炎熱,因熱追涼,

五月舊疾複發,生命垂危……

人命無常,玄奘自然也不能避免。他對人的死亡有著清醒的認識,連續五天,他的心髒幾乎停止了跳動。他在自己生命垂危之際,擔心的不是自己,而是整個佛教的命運。高宗知道玄奘病危,遣數名禦醫專程前來醫治。不僅藥物由宮內專

程送達,連玄奘的寢食也派專人侍候。在禦醫的精心調理下,玄奘總算從死亡線上掙紮了回來,但體弱氣虛,健康狀況大受影響。

冬十月,高宗遣專使將玄奘迎請入宮,安置在凝陰殿院的西閣供養。皇帝請玄奘入宮的理由是他大病初愈,不宜過於勞心;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為了給武則天消災祈福。則天皇後再次懷孕了。武則天的肚子很爭氣,連續為高宗生養了兩男一女。這為她當初贏得高宗的寵愛、掙得皇後地位,都增添了許多籌碼。尤其是那個小女兒,更為她最終登上皇後寶座,做出了重大“貢獻”為了陷害王皇子進呈了金字《心經》一卷、袈裟一套,此外還有香爐、寶字、香案、經架、數珠、錫杖等僧人所用的物品。為了保佑佛光王長大成人,皇帝、皇後還特意將他放在玄奘所住的宮殿旁邊撫養。佛光王,就是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李顯,也就是後來的唐宗。

武則天因為種種的心病,很不喜歡京城長安的皇宮。高宗皇帝為了擺脫前朝老臣的掣肘,也不願意住在長安。因而,他們以關中缺糧為由,於顯慶二年(公元657年?二月在玄奘陪同下來到洛陽。不管是奉詔入住長安皇宮,還是前來洛陽宮,玄奘總要帶著自己的譯經班子。這次,他隻帶了五位核心成員,他們五位也隻各帶一名弟子。高宗皇帝將他們安置在了積翠宮。玄奘自十九歲與兄長捷法師離開洛陽,雲遊天涯,西行佛國,已四十多年。而今常住洛陽皇宮,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的家鄉緱氏縣陳河村。在此期間,他順便回到鳳凰穀,走親訪友。正是初秋時節,天高且空淨無雲,休水晶瑩如練;田野一望無際,清風往來不歇。鳳凰台上林蔭清幽,古村落中鄉情共悅。

然而,物是人非,早年的親朋故友或已不在人間,或杳無蹤跡。大哥陳霖一家不知移居何方,唯有遠嫁張氏的姐姐,尚有音訊。玄奘趕緊遣人迎回。分別數十載,姐弟相見,悲喜交集。玄奘問起父母所葬何處,姐姐便帶他到父母墳前掃墓祭拜。父母的墳墓因長年無人祭掃,荒草漫漫、頹廢不堪。他雖為出家之人,但看到父母的墓地如此荒涼,心中一陣酸楚。他回想起母親對自己的疼愛與牽掛,父親對自己的教育與關懷,身為人子,他感到十分慚愧。於是他決定選一個高顯之處,重新安葬雙親。玄奘是名揚中印、蜚聲西域的著名高僧,各國國王、百姓供養給他的財寶不計其數。可是,他大都婉轉拒收,實在推脫不去的也是隨收隨散,用在了修建寺院、塑造佛像、抄寫經文上。他可以說是兩手空空,根本無力為父母遷墳造墓。不得已,他上表高宗。高宗皇帝通知洛陽府尹,負責協助玄奘將雙親改葬在西原,一切費用由國家供給。

喜歡請與好友分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