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是善於運用譬喻的文學大師。他劇作、詩作中的串串妙喻信手拈來,俯拾皆是。飛禽走獸、花草樹木,宇宙萬象之性之情如魚入水貼切地融進一個個人物的塑造中。莎士比亞的世界豈是一個區區“人生的舞台”所能涵括盡的?!
據說,在他塑造人物時,光是提及的動物竟達四千餘處,所涉及的自然百草以及礦物等更是難計其數。深入完整地理解莎士比亞的傑作便無法拒絕步入他的博物學領地。然而,實現這一向往可並非一件易事。麵對浩瀚的星空,你第一束好奇的目光該投向哪裏?
偶然從Borders書店特價書桌上搜得一個小冊子。64頁精印彩圖本,書題為《莎士比亞筆下的動物》(Shakespeare抯Animals),1995年英國Pavilion Books有限公司出版,嶄新之冊才用去3美元。從書的套封上得知還有一冊《莎士比亞筆下的花草》(Shakespeare抯Flowers),迄未得見,自然當是必購之書。
從所購一冊來看,彩印動物圖取自牛津大學圖書館所藏的早期都鐸(Tudor)畫冊,甚有趣味。這一小冊子不是一部探究莎氏創作中動物主題的理論之著,它不過是以30餘種走獸飛禽為綱,羅列出莎劇中相關的段落。倒是書前引言稱得上是打開莎氏博物世界的簡明扼要的鑰匙。以獸擬人或以人擬獸乃是由來已久的傳統。本來自然就是同人文無法分離的。而由人文反觀自然,我們把人與動物間的關係可粗略劃分成這樣三個領域:首先是“超自然領域”。在這一領域中,動物被提升到神靈之格,如神話、宗教的敘述。其次是“非自然領域”。在這一領域中,關於動物的種種迷信或不實的解釋是其代表,動物隻停留在動物格。最後是所謂“人文領域”。這一領域的代表是寓言、俗諺等,動物晉升至人格或人降至動物格。
16世紀的博物誌
莎士比亞絕非書齋裏的博物學家。他生長於斯的渥威克郡乃是鄉野之地。變幻的四季和大自然的生命充滿了他善於觀察的眼睛。他熟悉馴化了的動物,甚至追獵過(更準確說是偷獵過)野鹿。不過,涉及大量的博物學主題,他也就不能不依賴16世紀末葉他所能接觸到的書本中的知識。
16世紀末,相麵術頗風行。所謂相麵術就是把人與人在體質上相像的某些動物的特質相提並論。波爾塔(Della Porta)的著作《人的麵相學》(De Humana Physiognomonia)是此一時期的代表作。莎氏本人極有可能讀到過它。不過,這部書是掇拾亞裏士多德的《動物誌》(Historia Animalium)而成的。《伊索寓言》的歐洲版15世紀流行之後,至伊麗莎白朝已成為學校必讀書。獸麵人心的寓言勸喻故事風行一時。
莎士比亞也極有可能熟悉奧維德(Ovid)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變形記》是集古埃及、東方和希臘神話傳說中動物神格化的文學的寶庫。旅行家和地理學家的記述,如意大利的馬可?波羅、英國的哈克路特也在真正的動物學誕生之前,以人對動物的興趣撫慰著當時人類想象力的饑渴。普裏尼(Pliny)的《博物誌》(Natural History)已有1601年的荷蘭德譯本。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莎氏時代通行的一些博物學著作。雖說這些著作中有荒誕不經之談,但它們乃是莎氏最有可能過目的。在真正科學意義上的博物學曙光初露之前,巫術、神話、迷信、想象是民間文化傳承中的重要因素,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莎士比亞的書本上的博物學知識超過了他同時代的任何一個文人作家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希格(H.W.Seager)所輯,1896年在倫敦出版的《莎士比亞時代的博物誌》(Natural History in Shakespeare抯Time),是從書本知識入手探討莎士比亞詩與劇中所展示的博物知識的早期嚐試。這部厚達300餘頁的輯錄也非理論研討著作。不過,它頗有價值地將莎氏時代流行的博物學著作中的種種觀念和解釋,同莎劇中有關的段落章節摘引彙聚在一起。今天讀來,書中所引錄的文字尚是考古般的趣味盎然。
莎氏時代博物學方麵的權威著作首推巴塞羅繆(Bartholomew)的《萬物性理大典》(De Proprietatibus Rerum)。據我所藏的15卷本《劍橋英語文學史》(1949年重印“廉價版”)的描述:巴塞羅繆生為英人,後任巴黎一大學的神學教授,大約是在1231年住在薩克森時他編纂成了是書。從今天科學的角度看,巴氏的自然百科大典無異於“童話式的科學”(the fairy-tale science),但在當時以至後來相當長的時期,它在中世紀的學院裏被公認為一部經典。從學術史角度看,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部百科全書”。這部書在1398年由牛津出身的約翰?特利維薩(John Trevisa)譯成英文。1535年的巴瑟雷特版(Berthelet)亦流行一時。後者是對前者的比較增補本。與此相關的還有1582年的白特曼(Batman)的“校訂增補本”。雖稱“校訂增補”,實際上白特曼隻是更多地做了些文字上以今替古的工作。莎士比亞有可能接觸到的是更古一些也更便宜一些的巴瑟雷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