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伊甸園的黑暗——《舊約﹒創世紀》中的一種女權主義解讀(3 / 3)

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製作的……它說明女人不應該統治男人,她不是用男人的腦袋製作的。

如果說西方文化傳統性歧視的不平等取向,肇端於它古老的猶太教父權意味頗濃的自然性質的源頭,那麼其後的基督教神學則最終通過對於人類獲取知識的一種二元論闡釋,把這一自然意義(生物學意義)上的規定強製性地普遍化為一種文化意義(社會學意義)上的價值規範,而正是憑借了這後一種價值規範,西方文化傳統的性歧視的父權性得到了最有力的支持。

智慧二元論的性別歧視

美好的伊甸樂園之中,作為人類始祖之一的女性夏娃受了蛇的誘惑,首先吞食了為耶和華上帝明令禁食的分辨善惡的智慧之樹的果實。本來,若是單單從基督教神學的框架中來審視這一行為,是再簡單不過的,因為無論是誰的過失(女性的夏娃或是男性的亞當),由吞食禁果而帶來的人類悲劇性“原罪”的宗教學和哲學人類學的內涵,乃是人類的始祖對於神/人原初神學規定性的破壞。圍繞著“原罪”的兩極,分別是造物之神與神之造物,亦即作為整體的人類與神的對抗。當代德國著名的哲學人類學家蘭德曼(M.Landmann)在他發表於1955年的力作《哲學人類學》(Philosophische Anthropologie)一書中正確地指出:“上帝為其自身保留了有關善與惡的知識,對善與惡的認識是神的所有權……亞當和夏娃受蛇的引誘,偷吃了知識之果,他們用這種方法獲取了上帝不打算賦予他們的神性。人違背上帝的意圖從上帝那裏取得了這種神性……”

然而女權主義的批判性解讀,卻在這種一級性的對立關係背後發現了一個二級性的,但卻是更加意味深長的對立關係。

這一二級性關係涉及圍繞“原罪”的人類知識的發生學問題。依經典文本,女性夏娃是先於男性亞當企及智慧的。從一種批判性的女權主義視角來看,這裏企及智慧之果的孰先孰後便不再是不帶有本質性意義的了。依照上引文本的神學邏輯,神性大於人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上帝之所以令人類的始祖禁食智慧之果的目的,並不在像他宣稱的那樣,使死亡離開他們從而一展其恩澤造物的仁慈。相反,耶和華上帝真正的用心倒是不幸被蛇言中了:“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如神能知道善惡”便是企及了原初僅能為上帝獨享的神聖的東西,便是由一種人性的層麵躍升至一種神性的層麵。這裏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隻能進行一種一元論價值判定的話,那麼吞食智慧之果本身並不等於企及了惡。因為無論這一行為的動機如何,人類始祖所品嚐的畢竟是從伊甸樂園中上帝所擁有的唯一一棵智慧之樹上結出來的果實!恐怕很難有這樣的巧合:這唯一一棵樹上偏偏會結出幾枚令人生畏的“惡”果來,而偏偏又是人類的始祖把它們一個個吞了去。

上帝畢竟是上帝。圍繞著智慧之果這一本來僅具善的屬性的一元價值判定,通過兩個層麵上引入二元論價值判定,借此將女性的夏娃推向了首惡之源,最終達到了在文化—社會學層麵上再一次確立了男性優越性的性歧視的目的。對於人類企及智慧的二元論解釋是這一層麵所達目的的有力幫凶。因為如果“智慧之果”本身隻做以善為取向的一元論解釋,那麼這唯一屬性的果實其性質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品嚐果實甚至就等於獲得了神性,那麼依上述神學邏輯神性大於人性,可得:

率先獲得神性大於仍然停留於人性層麵

夏娃首先獲得大於亞當晚於夏娃獲得

女人大於男人

“智慧之果”的“果實”在希伯來文中義近於現代英文中的fruit一詞。該詞是一個普通的統稱詞,並不含有特定的價值屬性。然而早期的基督教聖書將這一本屬泛稱的抽象之詞具象化為盡人皆知的apple(蘋果),則是頗具匠心的。有學者指出,以形象普通且鮮明的apple來具象fruit,是受古希臘神話中“金蘋果”(Golden Apple)的啟示。但這樣的解釋也許更具批判性的力量,在中世紀:

指稱引誘者給予夏娃、並經夏娃給予亞當的“蘋果”一詞的拉丁文malum,是與表示萬惡之根的mal聯係在一起的。由於這種詞根上的關聯,給人類帶來厄運的malfeasance(胡作非為)以及所有的maladies(疾病),便被視為是出自於那一導致太初樂園中人之墮落的蘋果了。

由此可見,在基督教的神學框架中,“智慧之果”本身幹脆帶上了模棱兩可的惡的屬性了。

把女性推向惡的源頭

這樣,圍繞人類的知識發生也就出現了兩個層次的二元價值判斷。其一是外在的,其二是內在的。

所謂外在的乃是指上帝通過設立了對立麵即引誘者蛇,從而從外部將知識獲得的屬性二元化了:人類的知識,即使是神性的知識,卻由於是與神聖的善相對立的惡所誘發的,從而這一知識的發生也就注定成了以顛覆上帝最初所設定的神/人關係為特質的違背神命的“罪行”了。

所謂內在的乃是指到了基督教神學的手中,“智慧之果”本身也帶上了不確定的惡的屬性。盡管“智慧之果”與惡之間的相互聯想原本來自於語言的詞根,但這種對應關係(有其隨意性)一經形成,它便很快幻化為一種文化的無意識了。甚至於今日“蘋果”的意象在公眾的意識裏,幹脆等同於肉欲、誘惑等等僅僅含有負麵意義的東西了。這樣也就不難理解,人類的始祖吞食的“果實”本身,也會具有惡的屬性亦是自然的。反正全知全能的耶和華上帝是永遠擁有善的。試想,如果是耶和華上帝而非蛇命令人類品嚐“智慧之果”,那麼人類的“原罪”的悲劇性命運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呢?

就是這樣的兩個層次的二元論價值判定,使得獲取神性(善的屬性)的人類的行為毫無隙縫可鑽地完全歸屬於惡的價值域了。

在維護神(性)/人(性)這一一級關係的同時,全能的上帝並沒有忘記他自己的造物。當男人/女人這一二級關係凸現於以惡為唯一價值取向的人的知識發生的領域的時候,上帝慈悲大發地優先寵幸了可憐的夏娃。他把女性的夏娃果斷且意義深遠地推至惡的源頭,毫無疑問,這一舉動與其最初的神創意圖是恰相吻合的。當他所麵對著的不再是神/人關係,而是男人/女人這一二級性關係的時候,同情那“以他的形象”造就的男性亞當,不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嗎?肋骨畢竟是連造物主的上帝也懶得看上一眼的東西,肋骨就是肋骨。

而亞當的子孫依舊沐浴在伊甸樂園上帝仁慈的靈光中。

Halleluj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