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從以前單純的紙質閱讀到現在的網上閱讀,從過去的隻能現場購物到如今的網上購物,從過去世界上發生重要事件隔時段的內容轉播到伊拉克戰爭首次全球同步實時直播報道,可以說現在大家都已經意識到時代的變化,您能簡單介紹一下這個新時代的本質,以及隨之而來的對閱讀產生的影響嗎?
王強:談到我們這個時代,不得不談到三個人。第一位是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他的《權力的轉移》(Powershift)簡明扼要而又直觀地勾勒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卻比很多史學家長篇累牘的論斷更到位。他說,人類獲取資源的最重要方式存在過三種樣式,可以分別由三個M代表。在人類文明最初的階段,誰有力量誰就能夠獲取資源,這裏的第一個M代表的就是Muscles(肌肉),所以那時戰爭是獲取資源的最重要的手段;隨著人類文明的推演,有資本就可以壟斷資源,第二個M代表的就是Money(金錢),那時有錢就意味著可以擁有一切;到了20世紀70年代,一些日漸突出的特征表明人類文明進入了全新的時代,這第三個M代表的就是Mind(智慧、大腦),人們意識到依靠自己的大腦和智慧會創造出難以想象的資源來。這就解釋了我們為什麼要不斷接受教育、不斷投資學習的問題。
另一位是20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麥克盧漢(M.Mc Luhan)。他的《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對我們了解這個時代的本質,有著革命性甚至預言性的重要意義,書中第一次詳盡剖析了電子化的各種存在形式。第三位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他的《數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第一次從科學家、工程學家的角度,告訴了我們數字文化最基本的表征和它的本質構成。如果讀透這幾本書,對我們置身的這個時代就會有比較深刻的了解。
假如可以宏觀地把人類文明分為前電子時代、電子時代、後電子時代,如果說前電子時代的工業革命延展了人的四肢,那麼以計算機、生命科學和網絡為主體的電子時代則第一次真正延伸了人的大腦。世紀之交,任何一種新的發明和技術都是人的肢體或中樞神經係統的延伸,都將反過來影響人的生活、思維、學習。這樣,閱讀也在本質上發生了變化。區別於狹義的、傳統書頁形態的閱讀,數字化時代的閱讀應從更寬泛的角度來理解。數字化時代的閱讀實際應視為是我們今天如何有效地獲取信息、獲取知識的方式的總和。而現在獵取所需要信息的有效途徑基本上是通過上網瀏覽。我們第一次體驗到了網絡時代我們所置身的信息的汪洋。現在任何一個做學問的人,或者想通過獲取信息為自己服務的人,如果不接觸電子化的手段,不熟悉網絡所提供的日新月異的種種工具,就已經遠遠落伍了。
深度的閱讀革命
主持人:網上閱讀,對傳統的閱讀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衝擊。您覺得數字化時代的閱讀方式與以往有什麼不同?
王強:現在的閱讀方式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最早讀的線裝書代表了傳統文化非常典型的閱讀方式,從右往左讀,從上往下讀;後來,受到西學的影響,書的形式有了革命性的改觀,西方的橫向印刷帶來橫向閱讀這一閱讀習慣的大改變。雖然是從縱向到橫向的演變,但是從視覺運動規律的角度講,橫向閱讀相較於縱向閱讀,吸收信息的速度至少要快一倍。但是此時的文化知識文本單一,人的大腦隻是內存。網絡時代的來臨,超文本鏈接的使用,使現在的閱讀像迎麵不斷開啟一扇一扇的門一樣,在許多你可能感興趣的地方都設有新的鏈接,可以開啟新一扇門,可以直接獲取你所感興趣的深度信息。以往則要等你讀完所有信息後才會發現你感興趣的東西。這是一次實時、深度的閱讀革命。
主持人: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人們一有閑暇時間就會漫無目的地上網,在知識爆炸的今天,信息鋪天蓋地而來,那麼你覺得我們閱讀究竟要讀什麼?
王強:當計算機和網絡給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把各種信息同時擺在我們麵前時,知識已經趨於民主化、個人化、實時化了。別人讀什麼書,對你來說已經沒有太大意義。即使昨天對一個人有用的東西,今天對另一個人可能就沒有用了。對你有沒有用是衡量你的閱讀是否有價值的關鍵。和過去大腦充當知識內存的時代不同,不是知識獲得多了,就一定有用。所以在我看來,能夠使用有效的工具,尋找到你所感興趣的或者需要的信息,或者按照興趣和需要組裝加工,像做快餐一樣,實時拚出你所需要的信息,才是數字化時代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