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數字化時代的閱讀(2 / 3)

關於讀什麼,具體來說,首先要了解計算機,要了解網絡為我們獲取信息帶來的方便究竟有哪些。其次應讀些工具類的、前沿類的、有新的信息同時又很重要的圖書。第三,在你的知識庫裏要建立感興趣的知識站點,也可以建立一個類似書簽的東西,那裏記錄了你最常去的網站,同時也記錄了你的生活、情感各方麵最需要從這些地方獲得信息。

全新的知識地圖

主持人:有人說數字化閱讀很難完全改變傳統的閱讀方式,因為目前每年仍有數十萬的紙質出版物出版。但數字化閱讀又是一種必然趨勢,那麼為了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需要,有哪些傳統的獲取知識的方式,即閱讀方式要改變?

王強: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也是我們今天談話的重點,我想多用點篇幅來談談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意識到一個人對時間、空間的認識,會直接影響到他獲取知識的各個方麵。過去我們做學問,讀經史子集,主張從一個字、一個詞的含義一步步來理解文本,結果反而離文義越來越遠,離人生越來越遠。過去我們是帶著像看細菌一樣的顯微鏡來做學問,而現在我們需要帶著高倍的望遠鏡去看太空了。時空觀完全不同了。

其次,獲取知識的方式與以前的提倡專精、追求深度再廣博相反,現在應提倡先廣博、後專深,要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在獲取大量信息後再談深入的問題。我以前常常鄙視快餐文化,比如名著縮寫、名著改寫之類,覺得那是糟蹋文化。可現在我倒開始同情地理解快餐文化了,因為這樣讀一部小書就能知道許多部名著的大概內容,等到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再作深度的開發了。以前是我要學什麼,現在要學會我不學什麼。學會不學什麼的人才是真會學習的人。

第三,數字化時代的本質是速度。做事、閱讀、包括涉獵一些梗概性的知識信息,速度是核心。獲取信息的速度一定要快,要捷足先登。什麼是機會?在信息稍縱即逝的情況下,靠感覺能夠迅速把握住的就是機會。沒有太多的時間讓你作理性分析,等待你判斷。看到一個機會,你不去抓就永遠沒這個機會了。舉個例子,我當年剛到貝爾的時候,見到老板辦公室牆上的是一年期(12個月)的掛曆,每個月上麵都寫著計劃;第二年,我發現老板定做的掛曆變成半年了,隻有1~6個月,後來我知道IT市場競爭必須呼喚速度,從項目經理有想法到產品走上市場,如果晚於6個月麵市就意味著失敗。當1996年我要離開貝爾時,我突然發現老板的日曆又變成了3個月。我就問老板,6個月難道還不夠嗎?他說,現在的競爭、市場以及開發加在一起,隻給我們3個月的時間。3個月產品不能誕生就算胎死腹中。數字化時代給我們的第一個質感就像乘坐子彈列車,唰的就過去了,我們沒法看清窗子外的究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沒有養成特別快速的瀏覽能力、思考能力、實時性的創造能力,靠什麼來支持我們在這個時代的生存?

第四,在這個時代我們應當呼喚閱讀心態的寬容,就是要接受相對主義的知識觀。前電子時代的時代印痕是“絕對”,而今天電子時代的時代印痕是“相對”。掌握了相對主義的對情境的理解,就會對知識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寬容和多樣化的理解。寬容也會導致對現在以及未來人的所有生存形式的尊重,這是以前的時代無法帶給我們的。在數字化時代萬變不離其宗的仍是知識的內容和含量,對你有沒有用就是衡量這個知識的標準。我非常讚同美國科學史家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在《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中的觀點,人類傳統的所有知識的積累不能用一種簡單的進化論的觀點來解釋。可是為什麼科學知識會不斷往前走,不斷推陳出新,他發現是由於人們看待同一課題的“範式”變了,世界觀不同,視角不同了,知識所蘊含的意義也就“進步”了。

第五,進入多媒體時代意味著我們必須適應在同一時間內從多方位來構造信息、構築知識的方式。文本、圖像、聲音和影像是多媒體時代的最基本的特點。獲取知識、信息借助圖片、形象,往往要比文字快得多。為什麼現在圖書市場上似乎插圖越來越熱?不是因為我們進入了讀圖時代,而是因為我們進入了多媒體時代。多媒體時代才使得傳統意義上的文字信息和也是傳統意義上的圖像、聲音、影像的信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和平共處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