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追隨永恒的夢想 (2)(2 / 3)

挪威一個小兒科研究中心的醫生說,北歐四國對孩子跌倒的態度是:丹麥,父母立刻哄而安慰;瑞典,父母馬上研究如何預防此類事件再發生;挪威,父母叫孩子站起來,不要哭;芬蘭,父母不罵,不安慰,由孩子自己爬起來。陪安麗斯去滑雪場的凱昂告訴她:那男子的“咕嚕”,是說“孩子的路由孩子自己走。”

懷念

用心關注孩子的成長,細心地幫他弄明白一些事情,讓孩子的心靈不再迷茫。

--切麗

伏伊的兒子勒克小時候,總喜歡坐在他膝上看電視。3歲的孩子已能夠清楚地判斷真實與虛幻的人和事。他知道車禍、火災、宇航員是屬於現實生活中的,而蝙蝠俠、蛙人、星球大戰則屬於虛幻世界。唯獨恐龍,他似乎永遠分不清它到底屬於哪個時空。

他無法理解這個曾經在地球上生存、而今卻滅絕得不見蹤影的龐然大物。伏伊越是對他解釋就越是平添他的困惑與憤怒,按他的邏輯:凡是現在看不到的東西就意味著它從未存在過。

一天,電視中正在播放緬懷美國前總統林肯生平的紀錄片。當冷峻的總統駕駛馬車的畫麵出現在屏幕上時,勒克仰臉問伏伊:“那人是誰?”

“亞伯拉罕·林肯,以前的美國總統。”

“現在他在哪兒?”

“他死了。”

“他沒死!他不是還在駕車嗎?”

兒子目不轉睛地直視著伏伊的眼睛,好像要看出伏伊是否在戲弄他。

“他真的死了?他的一切都死了嗎?”

“是的。”

“他的腳死了嗎?”

他一臉嚴肅的表情,使伏伊忍俊不禁大笑起來。

“林肯事件”後,勒克把生死問題視為頭等大事,他的小腦袋似乎深深地陷入對這一古老而又永恒問題的思考之中。從此以後,每當他們到林中散步時,都會格外留意林中死去的小動物。

伏伊趁機向他解釋世間生死之道。對一個3歲大的孩子講這種問題,伏伊從心眼裏感到有些過分,可勒克卻聽得津津有味。

“通常人們認為:人的身體死後,還有另一部分仍然活著,那就是靈魂。雖然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總有人認為那是真的,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懷念’。”

時光飛逝,一年半後,勒克的曾祖母去世了。按照生活習俗,要在家中對親人的遺體做殯葬準備。他們還要給老人守靈。

一時間,老人的房間裏來了許多賓客,他們紛紛前來緬懷老人家生前的快樂、幽默與和善。

伏伊牽著勒克的手,走到祖母遺體前瞻仰。然後勒克把伏伊拽到一旁,一臉莊重地盯著他,輕聲說:“爸爸,那人不是老奶奶。老奶奶根本不在那裏麵!”

“那她在哪兒呢?”伏伊問。

“正在別的地方與人說話呢!”

“為什麼你要這樣認為呢?”

“不是認為,是我知道。”

霎時,空氣仿佛凝固了,他們互相凝視著,一動不動。終於,他開口了:“這就是懷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