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馬林內心強烈的責任感,讓他無法製止自己不去使那隻肺髒運動,於是他繼續努力。終於,嬰兒發出喘氣的聲音,小臉漸漸紅潤,並且開始呱呱地大哭起來。
馬林醫生收拾好醫具就離開了,一路上他不斷譴責自己。他自言自語地埋怨著:“我真不知道怎麼搞的,這家人這麼窮,本來小孩已經太多了!我為什麼還要救這個有缺陷的小孩呢?少幾個這樣的殘廢人,對世界隻有好處。”
很多年過去了。馬林醫生已經遷到一個小工業城市去行醫。他的醫術精湛,年輕時的激進思想已不複存在,如今的他隻是許多辛勤工作的醫生中的一個,從早到晚忙個不停,他救死扶傷,即使病人生不如死,因為希臘名醫、醫藥之父希波克拉底的思想,終於戰勝了他的偏激。
馬林醫生是個不幸的人,他的獨子和兒媳在一次車禍中喪生,小孫女巴巴拉便由他撫養。他對她愛護備至。但在孫女十歲那年的夏天,一天早晨,她醒來時說覺得頸部僵硬,手和腿都痛。
起初馬林醫生以為是小兒麻痹症,後來才曉得這是一種罕見的病毒傳染病。由於病症不常發生,醫學課本中隻淺顯地提了一下。馬林行醫一生亦從未遇過此症,請教幾位神經科醫生,他們也都束手無策。他們表示這是絕症,會逐漸惡化,最後病人會全身癱瘓或部分癱瘓。
“不過,最近有一位年輕的醫生發表了一篇文章,”一個神經科的醫生對馬林說,“文章裏談到他曾治愈身患這種絕症的病人。他的名字是密勒。如果我是你,就會和他聯絡。”馬林帶了巴巴拉到密勒醫生的小型醫院裏,密勒醫生曾在那裏以創新性的物理療法治愈過各種癱瘓的病人。馬林發現,密勒醫生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
密勒醫生發覺馬林醫生正注意他的腿部,便說:“就因為我這條跛腿,小孩都把我當自己人。孩子們叫我‘跛子’,他們都覺得這綽號很有趣。我喜歡這個綽號。我覺得比我的真名更親切。 我的名字叫泰迪鄂斯,我一直認為這個名字過於嚴肅。我父母為我取這名字,是為了紀念那個為我母親接生的醫科大學生。”
泰迪鄂斯!馬林醫生努力壓抑著自己的感情。他回想起當年做醫科學生時曾對自己說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才不會缺少他這樣的人呢。”那時是多麼的盲目啊!
麵對著這位能令巴巴拉重新走路的醫生,他伸出了手。
他說:“有的人雖然有眼睛,對世界卻毫無見識,比起這樣的人,跛腳有什麼關係。”
欠法官的40美元
請記住,環境愈艱難困苦,就愈需要堅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處也就愈大。
——列夫·托爾斯泰
查理·哈斯克爾去世了,留下了他的妻子和9個孩子,他們住在一間低矮的房屋裏,僅靠一小塊土地為生。約翰是家裏的長子,所以他的母親告訴他,他必須承擔起照顧全家的責任。那年他隻有16歲。
約翰到鎮裏最富有的法官多恩那兒去要1美元,那是多恩法官買約翰父親的玉米時欠下的錢。法官多恩把錢給了他。法官說,約翰的父親欠了自己一些錢。他說那個農夫曾向他借走40美元。“你打算什麼時候還給我你父親欠我的錢?”法官對約翰說,“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父親那樣,他是個懶漢,從不賣力氣幹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