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萊爾
美國新澤西州一家印刷公司的老板知道另一公司想買下他的一部舊印刷機後十分高興。他仔細計算後,把賣價定為250萬美元,還想好了怎樣談這筆生意。
他坐下來和對方洽談時,心裏有一個聲音叫他:“先等一等。”對方很快就打破緘默,滔滔不絕地指出那部機器的好壞。他則一句話都不說。然後對方說:“我們給你350萬美元,一分錢也不能再多。”不到一小時,生意談妥了。
日常與人往來時,“閉嘴”可以使你得到好處。有時候還可以免掉自討苦吃之虞。比方我的朋友班,他和我們很多人一樣,在不知如何是好或是要表示客氣禮貌時,有時信口說出一些日後會後悔不已的話來,班的新嫂子第一次請他在家吃飯,做了個番茄肉凍。那是他討厭吃的,但為了恭維嫂子,他大加讚賞說:“真好吃!”嫂子聽了好得意,記在心裏。於是,以後15年班每次到她家去,她都不忘饗以番茄肉凍!
有時不假思索說出的話,無論怎樣言之無意,都可能引起嚴重後果。一天深夜,赫羅德夫婦在他們住的公寓大廈裏碰見鄰居的一位太太。他雖然驚訝,但為了表示親善便說道:“聽說你們有喜事!”跟著是一陣難堪的沉默。後來他的妻子提醒他,那位鄰居不久前曾經小產。赫羅德說:“現在我即使一時驚詫不知所措,也會先數十下才開口。”
懂得在什麼時候不開口,不單明智,而且有實際好處。律師都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被控在打架中咬掉對方的耳朵,辯方律師花了整個早上盤問控方的主要證人後,以為自己已把證人的供詞駁得體無完膚,忍不住再作最後一擊。
“你已承認當時並不十分接近現場,也沒有看到我的當事人咬掉對方的耳朵。你怎麼能指證他?”辯方律師質問。
證人躊躇片刻,然後微笑道:“我看到他吐出耳朵!”
誠如有人說過的:“曆來很少有人因為不開口而後悔。”
艾爾瑪的丈夫在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世時,工作壓力非常大,對艾爾瑪和寶寶都疏於照顧。兩三個星期後,情況依然如此,艾爾瑪心疲力竭,恨不得立刻把悶氣發出來。
一天,艾爾瑪寫了封大動肝火的信給他,後來不知怎樣把信擱在一旁。次日丈夫主動替寶寶換尿布,並說:“我想這該是我學習做這些工作的時候了。”
艾爾瑪始終沒發現是什麼令他改變態度的,不過她很欣慰地把信撕掉了。從此他對艾爾瑪好極了。
等待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了的策略。有時,緘口沉默一會兒,會產生不可思議的神奇效果。
母親回憶她在聖誕節後大減價時陪友人瑪莉安到商店去退禮物的事。當時店內人頭攢動,情況一片忙亂。瑪莉安要求退錢,但忙得團團轉的店員說衣服是不能退的,跟著轉身招呼另一位顧客。瑪莉安便把那件衣服丟在收銀機旁,一聲不響地等著。
10分鍾後,店員回來了,在收銀機前忙碌工作。瑪莉安隻是微笑,繼續等候。就這樣又靜靜地過了數分鍾後跟著店員一語不發拿起那件衣服走開。大概三分鍾後,她回來了,手上拿著錢!有禮貌地耐心等待使瑪莉安如願以償。她要是大聲嘮叨不休,很可能不會達到目的。
當然,有時候千萬不要不開口,例如在主持正義、安慰朋友、解釋誤會的時候。在那些時刻,我們都必須開口,不過要措詞恰當。同樣,思量一下也能使你的話更精確、更有力。
米雪是艾娃的大學同學,從小就受教友會教徒式的養育,但她的祖父母卻是猶太人,在大戰時死於納粹集中營內。去年,她的朋友不知道米雪的猶太背景,發牢騷說他們的兒子和猶太女子結了婚,他們拒絕跟新媳婦見麵,令兒子日子不好過。米雪雖然很珍惜彼此的友誼,但很討厭那種過份的偏見,權衡二者的輕重後,決定講出她的心頭話。“我對自己的家庭傳統引以為傲。你們有那樣的感受我很難過,”她對他們說,“你們的意見令我很不高興。”
那對夫婦亦為之驚怔,立即向她道歉,並把她說的話記在心裏。不久,他倆便與媳婦和好了。
米雪說這些話之前曾經仔細思量過話的效果,然後才把話率直坦白地說了出來,結果是增進了彼此的了解。你決定是否開口以前,必須記住的一項最重要的原則:先問問自己,你所說的話能不能改善情況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