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倫·璧森把她一生各種經曆先經過一番過濾、濃縮,最後才把精華部分放進她的故事裏。她的故事大都發生在一百多年前,因為她認為,惟有這樣,她才能得到最大的文學創作自由。熟悉蓋倫·璧森的讀者不難在其作品中看到她的影子。
蓋倫·璧森寫作初期以lsakDinesen為筆名,成名後才用本名。lsak,猶太文是“大笑者”的意思。她之所以采用這個筆名,也許是在暗示世人,以笑聲麵對殘酷的命運。
蓋倫·璧森成為北大西洋兩岸的文學界寵兒後,丹麥時下的年輕作家皆拜倒在她的文學裙下,把她當女王般看待。74歲那年,第一次拜訪紐約,紐約文藝界知名人士,包括賽珍珠和阿瑟·米勒皆慕名而來。但蓋倫·璧森對她的文學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她的梅毒給她帶來極大的肉體痛苦,當梅毒侵入她的脊柱時,她常痛得在地上打滾。晚年時,她變得極其消瘦、衰弱,坐立行皆痛苦不堪。
蓋倫·璧森死時77歲,死亡證書上寫的死因是:消瘦。正如她晚年所說的兩句話:“當我的肉體變得輕如鴻毛時,命運可以把我當作最輕微的東西拋棄掉。”
生命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體驗,我們用柔弱敏感的觸角,體驗著春夏秋冬,體驗著人情冷暖。在這個剛柔相濟、有愛有恨的國度裏,追逐著我們完整且美麗的人生。英國詩人雪萊說過:“微笑,實在是仁愛的象征,快樂的源泉,親近別人的媒介。”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學會用微笑麵對一切呢?
把握現在
時間的虛實與長短,全看人們賦予它的內容怎樣。
——馬爾夏克
卓根·朱達是哥本哈根大學的學生。有一年暑假他去當導遊。因為他總是高高興興地做了許多額外的服務,因此幾個芝加哥來的遊客就邀請他去美國觀光。旅行路線包括在前往芝加哥的途中,到華盛頓特區做一天的遊覽。
卓根抵達華盛頓以後就住進“威樂飯店”,他在那裏的賬單已經預付過了。他這時真是樂不可支,外套口袋裏放著飛往芝加哥的機票,褲袋裏則裝著護照和錢。後來這個青年突然遇到晴天霹靂。當他準備就寢時,才發現皮夾不翼而飛。他立刻跑到櫃台那裏。
“我們會盡量想辦法。”經理說。
第二天早上仍然找不到,卓根的零用錢連兩塊錢都不到。自己孤零零的一個人呆在異國他鄉,應該怎麼辦呢?打電報給芝加哥的朋友向他們求援?還是到丹麥大使館去報告遺失護照?還是坐在警察局裏幹等?
他突然對自己說:“不行,這些事我一件也不能做。我要好好看看華盛頓。說不定我以後沒有機會再來,但是現在仍有寶貴的一天呆在這個國家裏。好在今天晚上還有機票到芝加哥去,一定有時間解決護照和錢的問題。我同以前的我還是同一個人。那時我很快樂,現在也應該快樂呀。我不能白白浪費時間,現在正是享受的好時候。”
於是他立刻動身,徒步參觀了白宮和國會山莊,並且參觀了幾座大博物館,還爬到華盛頓紀念館的頂端。他去不成原先想去的阿靈頓和許多別的地方,但他看過的,他都看得更仔細。他買了花生和糖果,一點一點地吃,以免挨餓。
等他回到丹麥以後,這趟美國之旅最使他懷念的卻是在華盛頓漫步的那一天——如果他沒有運用做事的秘訣就會白白溜走的那一天。“現在”就是最好的時候,他知道在“現在”還沒有變成“昨天我本來可以……”之前就把它抓住。
就在多事的那一天過了五天之後,華盛頓警方找到他了的皮夾和護照,並且送還給他。
生命的質量不是取決於時間的多寡,而是取決於你對它珍視的態度。上帝給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上帝給每個人一天都不是24小時。
戰勝軟弱
勇氣是人類最重要的一種特質,倘若有了勇氣,人類其它的特質自然也就具備了。
——丘吉爾
你感到經常受到壓製,被人欺負嗎,你想改變這種處境嗎?請接受韋恩·戴爾的勸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