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海外學者有優勢嗎?——留學史筆記之三(1 / 1)

一樣是對中國問題進行思考,寫作,海外學者比國內學者更深刻嗎?更高明嗎?這就像問,海外作家,是否比國內作家優秀?對第二個問題,國內文壇,會齊刷刷舉牌“反對”,而且反對理由十足,大多數情況下,反對得有理。如果哪個刊物舉行討論,會被認為智弱。

那麼前一個問題,怎麼會成了值得討論的問題了呢?

實際上海外學者,與海外作家一樣,麵臨一個“對象困境”。

海外作家在用西語寫作時,哪怕寫的是中國題目(他們大部分人寫的是中國題材),不得不考慮到西方讀者,要讓他們讀得懂,要讓他們覺得有趣,讀得下去。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文學翻譯成西文,常讓西方讀者看不出好處。我們經常聽到抱怨,說是譯者英文不夠好。不對,譯本無論如何修飾,讀者依然弄不懂來龍去脈,前因後果。這些作品本來是為中國讀者寫的,中國讀者不需要作者解釋1949年發生了什麼,1966年發生了什麼,或者“南人北相”這樣簡明的描寫。西方讀者讀到,就瞪眼了。

實際上,所有的中國“嚴肅文學”,譯成西方語言,主要也是攻讀中國文學的學生在讀。任何作品,都是如此。能讓公眾看到文學之妙,溢出中國研究小圈子的小說譯本,是例外中的例外。

海外學者麵臨的問題,看起來沒有作家那麼嚴重,畢竟他們的西文寫作與中文寫作的讀者,都是學界中人,或是研究中國的學生,知識結構相差不是很大。哪怕討論金庸、瓊瑤或三毛,這些作家在中國文化社區中頂級大名,在西方很少有人知道。本來無從討論起,可是學術著作不妨密密加注,西文論文隻要多注幾條,誰都能讀懂。反正對中國不感興趣者,本來就不會讀批評論文,不存在讀起來頭疼之類的問題。

但是我們現在談的不是一般的學術門類,我們談的是對文學藝術的批評。大多數文藝批評,都是對作品的文化批評。而文化批評,因批評的對象文化不同而立場各異,不可能有在任何語境下都能成立的立場。一套“政治正確”,反而加深了“階級,種族,性別”三大界限切成的八個基本學術立場。其實細分下來,立場遠遠不止八個。東方女性主義者,不願意接受西方女性主義的許多基本看法,就是近年熱鬧的一證。

沒有任何理論,可以不依賴批評的對象,批評的語境,獨自成立。以為一種理論可以用於不同的文化背景,正是近年文化批評最反對的普適論。

那麼,海外學者寫的文化批評,如何在西方文化背景上有的放矢,在中國文化背景上一樣有的放矢?與海外作家一樣,他們也有個基本的對象問題:作家不得不照顧不同目標讀者,批評家不得不麵對不同文化體製。

我不知道別人如何解決這個最關鍵問題,我自己的解決方法很簡單:我從來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當然我不用這個標準去衡量別人,每個人對此可以各有各的想法。

我用英文寫作時,讀者對象是西方學界與學生,我隻是讓他們了解,在中國文化背景上,我如何采取我的批評立場。

因此,與國內學者相比,我們沒有任何優勢。相反,我認為海外學者隻有劣勢:畢竟不親曆對象文化,直接體驗就太少。從書本到書本,從材料到材料,做的學問不免有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