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遺傳因素遺傳因素對5歲以內兒童的影響並不明顯,5歲以後逐漸顯現出遺傳的特征。父母雙方的遺傳基因決定兒童生長發育的潛力、趨勢和限度,形成個體間的差異;種族和家族的遺傳信息(如皮膚與頭發的顏色、麵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格特征、性成熟的遲早、對營養素的需要量、對傳染病的易感性等)對兒童生長發育影響深遠,尤其是染色體畸形、遺傳代謝缺陷病、內分泌障礙等與遺傳有密切關係。
2.環境因素
(1)自然環境良好的自然環境,如充足的陽光、新鮮的空氣、清潔的水源、豐富的植被等自然環境有益於兒童健康成長。環境汙染(如鉛、汞、鎘、砷、氟、農藥、多氯聯苯、放射線、核輻射等環境汙染)將嚴重危害兒童的生長發育。
(2)社會環境兒童生長發育與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醫療保健服務和教育等密切相關。一般而言,經濟發達地區兒童的生長發育水平明顯優於經濟落後地區;完善的醫療保健服務和良好的教育體製對促進兒童生長發育有積極的作用。
(3)家庭環境良好的居住環境、健康的生活習慣、科學護理、體育鍛煉和正確的教養,是保證兒童生長發育達到最佳狀態的重要因素。同時,和睦的家庭氣氛及父母穩定的婚姻關係對兒童生長發育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4)母親情況兒童生長發育與母親的健康狀況、文化水平、生活習慣、育兒觀念等密切相關,其中胎兒在宮內的發育還受孕母生活環境、營養、疾病、情緒等影響。妊娠期母親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營養豐富、居住環境舒適的胎兒發育良好;反之,母親妊娠期吸煙、酗酒、感染、服藥、接觸有害物質等可致胎兒畸形或先天性疾病。
(5)營養是保證兒童生長發育(包括宮內胎兒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年齡越小受營養的影響越大。宮內營養不良,可引起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和生長發育障礙,不僅導致低出生體重兒及早產兒發生率增加,而且可使胎兒腦發育不良,甚至發生先天性缺陷;生後長期缺乏營養素(特別是出生後第1~2年),可影響兒童生長發育,導致機體免疫、內分泌、神經調節等功能降低。與之相反,如果兒童能量攝入過多,可引起兒童期肥胖症,成年後發生胰島素抵抗、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代謝綜合征等的幾率增加。研究發現,營養素供給比例恰當,加之適宜的生活和社會環境,兒童生長潛力可得到最好的發揮。因此,必須保證兒童營養均衡,以促進兒童正常生長發育。
(6)疾病疾病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十分明顯。任何引起兒童生理和心理功能紊亂的疾病均可直接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如急性疾病常使兒童體重減輕;慢性疾病則影響兒童體重和身高的生長;先天性疾病常導致兒童發育缺陷和生長遲緩;代謝性疾病常引起兒童骨骼生長和神經係統發育障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