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生長發育的長期變化趨勢是反映一個社會的經濟水平、衛生條件、健康保健和人群生活水平等方麵的綜合指標。在評價兒童體格生長發育狀況時,通常選擇具有一定人群代表性、易於測量和測量數值可進行統計分析處理的指標作為常用指標。目前,評價兒童體格生長發育的常用指標為體重、身高(長)、坐高(頂-臀長)、頭圍、胸圍、上臂圍等。
一、評價體格生長的常用指標
1.體重(weight)是身體各組織、器官係統和體液的綜合重量,是反映兒童近期營養狀況和評價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我國2005年九市城區調查結果顯示,正常足月女嬰出生體重平均為3.24±,男嬰為3.33±。出生後體重增長應為胎兒宮內體重生長的延續,與新生兒的胎次、胎齡、性別以及宮內營養狀況有關。生後1周內,由於攝入不足,加之水分丟失、胎糞排出,可出現暫時性體重下降或稱生理性體重下降,在出生後第3~4日達最低點(下降3%~9%),以後逐漸回升,至出生後第7~10日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如果體重下降超過10%或至第10日還未恢複到出生時的體重,則為病理狀態,應分析其原因。正常足月嬰兒在出生後前3個月體重增加最迅速,出生後3個月末,體重可達出生時的2倍(),與後9個月的增加值相近,1歲末增至出生時的3倍(),係第一個生長高峰;2歲時增至出生體重的4倍();2歲至青春前期體重增長速度減慢,為穩速生長,年增長值約為;進入青春期後,體重增長呈現第二個高峰,年增長4.0~,持續2~3年。由此可見,兒童體重增長為非等速增加。評價兒童體格生長時,應重視兒童自身體重增長速度的變化,僅在兒科臨床中用體重計算藥量及靜脈輸液量時(無條件測量體重),可用以下公式粗略的估計兒童體重。
3~12月齡體重(kg)=/2
1~6歲體重(kg)=年齡(歲)x2+8
7~12歲體重(kg)=年齡(歲)x3+2
2.身高(長)(heightlength)即頭頂至足底的垂直距離,代表頭部、脊柱和下肢長度的總和。身高(長)是反映長期營養狀況和骨骼發育最合適的指標,不易受暫時營養失調的影響,受遺傳、內分泌和宮內生長水平的影響較明顯。身高(長)的增長規律和體重相似,嬰兒期和青春期出現兩個生長高峰。足月新生兒身長平均為,生後第1年增長最快,約增長;前3個月身長增長11.0~,約等於後9個月的總增長值,1歲時身長約;以後身長增長逐漸減慢,第2年約增長,2歲末身長約為;2歲後到青春期前兒童身高每年增長5.0~,因此,2~12歲兒童的身高可按公式推算:身高(cm)=年齡(歲)x7(cm)+77(cm)。進入青春期後,身高增長呈現第2個高峰,持續7~10年,男孩身高增長約為,女孩身高增長約為。女孩約於18歲、男孩約於20歲時身高停止增長。
3.坐高(頂-臀長)(sittingheightcrown-rumplength)是頭頂至坐骨結節的長度,可受臀部軟組織厚度的影響。坐高(頂-臀長)的增長代表脊柱和頭顱的發育,可間接反映下肢與軀幹的比例。不同年齡階段,頭顱、脊柱和下肢的增長速度及所占身高的比例不同。嬰兒期頭部生長最快,脊柱次之;到青春期時,下肢生長最快。由於下肢隨年齡的增加其生長速度加快,因此坐高(頂-臀長)占身高的比例也隨之下降。出生時坐高占身高的66%,4歲時占身高的60%,6歲以後小於60%,此百分數顯示了身軀上部與下部比例隨年齡的改變,比坐高(頂-臀長)的絕對值更有意義。
4.頭圍(headcircumference)為自眉弓上緣經枕骨結節繞頭1周的最大圍徑,反映腦和顱骨的生長發育。兒童頭圍大小與雙親的頭圍有關。足月新生兒頭圍平均為,與體重和身高增長相似,生後前3個月頭圍增長值()約等於後9個月頭圍增長值(),1歲時頭圍約為;生後第2年頭圍增長減慢,約增長,2歲時頭圍約;2~15歲頭圍增長6.0~,15歲時頭圍53.0~,接近成人水平。嬰幼兒期連續追蹤測量頭圍比一次測量值更重要,頭圍測量在2歲內最有價值。
5.胸圍(chestcircumference)指經胸部**下緣和兩肩胛下角水平環繞胸一周的長度。胸圍代表胸廓、胸背部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發育程度。兒童胸圍在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出生時胸圍約,比頭圍小1.0~。胸圍在生後第一年增長最快,至1歲左右胸圍約等於頭圍,大約為。1歲左右頭圍與胸圍的增長在生長曲線上形成頭、胸圍的交叉,此交叉時間與兒童營養、爬的訓練和胸廓鍛煉有關。隨著年齡增長,胸廓的橫徑增加,1歲至青春前期胸圍應大於頭圍﹙約為頭圍+年齡-﹚。
6.上臂圍(upperarmcircumference)代表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膚的發育,可反映兒童的營養狀況。嬰兒期上臂圍的圍度增長迅速,1~5歲增長緩慢(增長1.0~)。who建議在無條件測量兒童體重和身高的情況下,可以用上臂圍來評估5歲以下兒童的營養狀況:大於為營養良好;12.5~為營養中等;低於為營養不良。
7.指距(span)是雙上肢向左右平伸時兩中指尖的距離,代表上肢骨的生長。正常人一般比身高(長)稍短。如果指距大於身高1.0~,對診斷長骨的異常生長有參考價值,如蜘蛛樣指(趾)。
二、與體格生長有關的其他係統的生長發育
(一)骨骼和牙齒的發育
1.顱骨發育在評價顱骨的發育狀況時,除頭圍外,尚需根據前囟、後囟及骨縫閉合時間來衡量顱骨的生長情況。前囟為額骨和頂骨形成的菱形間隙,測量應以其對邊中點連線為準。出生時前囟為1.5~,其後隨著顱骨的發育稍增大,6個月以後逐漸骨化而縮小,一般至出生後12~18個月閉合,個別兒童可推遲到2歲左右。後囟是兩塊頂骨和枕骨形成的三角形間隙,出生時已近閉合或殘留很小,一般在生後6~8周完全閉合。出生時顱骨骨縫稍分開,生後3~4個月時完全閉合。
2.脊柱發育脊柱是軀體的主要支架,由肌肉和韌帶連接椎骨組成,其增長代表脊椎骨的發育。生後第一年脊柱生長快於四肢,以後四肢生長快於脊柱。出生時脊柱無彎曲,呈輕微後凸。3個月左右抬頭動作的出現使頸段脊柱前凸,脊柱出現第一個生理彎曲;6個月會坐時,胸段脊柱後凸,出現第二個生理彎曲;1歲左右能站立和行走時,腰段脊柱前凸,出現第三個生理彎曲;6~7歲時脊柱的生理彎曲才被韌帶所固定。兒童不正確的坐、立、走姿勢和骨骼疾病均可影響脊柱的正常形態。
3.長骨發育長骨發育主要由幹骺端的軟骨逐步骨化,使長骨增長、增粗,骨骺與骨幹的融合標誌著長骨生長停止。正常兒童的骨化中心隨年齡增長按一定時間和順序先後出現,骨化中心的出現可反映長骨的生長成熟程度,出生後骨化中心出現順序可參見附錄2圖1-1。通過x線檢查長骨幹骺端骨化中心出現的時間、數目、形態變化及其融合情況,可判斷骨骼發育年齡,該年齡簡稱骨齡。采用骨齡評價兒童發育成熟度較實際年齡更準確。臨床上常選左手腕部為檢測部位,觀察腕骨骨化中心出現的順序和數目,是評價骨齡的簡單、有效方法。出生時腕部無骨化中心,出生後3個月左右出現頭狀骨和鉤骨,1~9歲兒童腕部骨化中心數約為“年齡(歲)+1”,10歲時出齊,共10個(見附錄2圖1-1)。一般男孩骨齡15歲,女孩骨齡13歲時,身高生長達最終身高的95%。長骨發育與遺傳、內分泌激素和營養密切相關,因此骨齡判斷在臨床上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