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體格生長發育及其評價(2 / 3)

4.牙齒發育與骨骼發育有一定關係,但因胚胎來源不完全相同,牙齒與骨骼的發育不完全平行。兒童出生時無牙,乳牙牙胚隱藏在頜骨中,被牙齦覆蓋,出生時乳牙已骨化。生後4~10個月乳牙開始萌出(生後12個月未萌出者為乳牙萌出延遲),2歲以內兒童乳牙總數約為月齡減4~6,2歲半乳牙出齊,共20個,乳牙萌出的時間和順序如附錄2圖1-2所示。乳牙萌出時間個體差異較大,與遺傳、內分泌和食物性狀有關。恒牙的牙胚出生時在乳牙下,恒牙的骨化從新生兒開始,生後18~24月齡骨化完成。6歲左右在第二乳磨牙之後萌出第一恒磨牙,7~8歲時乳牙開始脫落換恒牙,換牙順序與乳牙萌出順序相同,12歲左右出第二恒磨牙,17歲左右出第三恒磨牙,也有終生不出第三恒磨牙者。恒牙一般於20~30歲時出齊,共32個。對食物的咀嚼有利於牙齒生長,健康的牙齒生長與蛋白質、鈣、磷、氟、維生素c、維生素d等營養素和甲狀腺激素有關。

(二)脂肪組織與肌肉發育

1.脂肪組織脂肪組織的生長主要表現為脂肪細胞數目的增加和體積的增大。脂肪細胞數目的增加主要在出生前3個月、生後第1年和11~13歲三個階段,從胎兒中期開始到1歲末脂肪細胞數目增加達高峰,以後呈減速增加,2~15歲時脂肪細胞數目增加約5倍。脂肪細胞體積增大的速度從胎兒後期加快,到出生時增加1倍。以後逐漸減慢,學齡前期至青春前期脂肪細胞大小變化不大。青春期時脂肪細胞體積又再次增加。脂肪組織占體重的百分比與生長速度一致:出生時占體重的16%,第一年增加至22%,以後逐漸下降,5歲為12%~15%。青春期脂肪占體重的比例有明顯的性別差異,女性平均為24.6%,比男性高2倍。

2.肌肉組織胎兒期肌肉組織生長較差,出生後隨著活動增加逐漸生長,5歲以後肌肉增長明顯,基本與體重增加平行。青春期性成熟時肌肉發育迅速,並有性別差異,男性肌肉占體重比例明顯大於女性。肌肉生長發育與營養狀況、生活方式和運動量密切相關。

(三)生殖係統發育

生殖係統的生長發育分胚胎期性分化和青春期生殖器官、第二性征及生殖功能生長發育兩個過程。

1.青春前期胚胎期性分化從受精開始,y染色體短臂決定胚胎的基因性別,在h-y基因控製下,原基生殖腺的髓層細胞迅速增殖,胚胎5~6周時形成胎兒睾丸,8~12周形成附睾、輸精管、精囊、前列腺芽胚。46,xx合子因無h-y基因,原基生殖腺髓層退化,胎兒12周後形成卵巢、輸卵管和子宮。胎兒26周後,通過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的調節,性腺分泌類固醇,抑製黃體促性腺激素釋放因子(lrf)的分泌,導致青春前期性腺及性征不發育。因此,在各係統中生殖係統生長發育最遲,從出生到青春前期一直緩慢生長,保持幼稚狀態,功能處於靜止期。

2.青春期進入青春期後,下丘腦對性激素反饋作用敏感度下降,lrf分泌增加,垂體分泌促卵泡激素(fsh)和促黃體生成激素(lh)增多,性腺和性征開始發育,持續6~7年。青春期發育的年齡與第二性征出現順序有很大的個體差異。性早熟指女孩在8歲以前、男孩10歲以前出現第二性征,即青春期提前出現;女孩14歲以後,男孩16歲以後無第二性征出現為性發育延遲。

(1)女孩生殖係統發育包括女性生殖器官形態與功能發育和第二性征發育。女性生殖器官包括卵巢、子宮、輸卵管和**。**、陰毛及腋毛的發育標誌第二性征發育,一般女孩第二性征發育順序依次是**、陰毛、初潮、腋毛。女性**發育按tanner分期分為五個階段(表1-1)。月經初潮是性功能發育的主要標誌,大多在**發育1年後(tanner3~4期)出現。

表1-1tanner性成熟分期

分期|女孩|男孩

1期|嬰兒型|嬰兒型

2期|**出現硬結,**及乳暈稍增大,陰毛稀疏、色淺|雙側睾丸和陰囊增大,陰囊皮膚變紅、薄起皺紋,**稍增大,陰毛稀疏、色淺

3期|**和乳暈增大,側麵呈半圓型,陰毛變粗、變深|陰囊皮膚色澤變深,**增長及粗,**發育,陰毛變粗、變深

4期|乳暈和**進一步增大,側麵觀察突起於**,陰毛如成人但分布麵積少|**進一步增長及粗,**發育,陰毛如成人,但分布麵積少

5期|成人型|成人型

(2)男孩生殖係統發育包括男性生殖器官形態與功能和第二性征發育。男性生殖器官包括睾丸、附睾和**。第二性征的發育主要表現為陰毛、腋毛、胡須、變聲及喉結的出現。出生時男嬰睾丸大多已降至陰囊,約10%男嬰的睾丸位於下降途中某一部位,一般1歲內都下降到陰囊,少數未降者稱為隱睾。青春期以前睾丸保持嬰兒狀態,功能處於靜止狀態。睾丸發育是男性青春期的第一征象。**生長1年左右後,男孩出現首次遺精,是男性青春期的生理現象,較女孩月經初潮晚2年左右。按tanner分期將男性生殖器官發育分成五個階段,參見表1-1。

三、體格生長評價

兒童生長發育階段有其自身的規律和特點,了解與正確評價兒童體格生長發育狀況,及時發現問題,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幹預,對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十分重要。

(一)常用評價指標

±2sd為正常範圍,超出此範圍者為異常,應注意病理改變。

2.中位數百分位法用於正態和非正態分布資料,以第50百分位數為中位數(p50),采用p3~p97(包括總體的94%)作為界值點(正常範圍)。當樣本變量呈正態分布時,中位數等於均數與第50百分位數。

3.指數法根據機體各部分的比例關係,製定出特定的指數來評價兒童生長發育。常用的有體質指數(bodymassindex,bmi):體重(kg)/,實際含義是單位麵積中所含的體重數。目前bmi是確定兒童肥胖最常用的指標。

4.生長發育圖生長發育圖是將同一性別、各年齡組兒童的某項體格生長發育指標(如體重、身高)的主要百分位數值標在坐標紙上,分別連成參考曲線,製成生長發育圖(見附錄2圖1-3);可以客觀地反映兒童體格生長水平和動態變化,及時發現偏離,早期幹預。

(二)體格生長評價內容

對兒童體格生長進行評價是依據兒童體格生長規律來判斷其生長狀況,包括生長水平、生長速度和勻稱程度三個方麵。

1.生長水平將某一年齡時點所獲得的某一項體格生長指標的測量值與參考人群值相比較,得出該兒童在同質人群(同年齡、同性別)中所處的位置,即為該兒童該項體格生長指標在此年齡的生長水平。早產兒體格生長有允許“落後”的年齡範圍,即此年齡後應“追上”正常足月兒的生長。進行早產兒生長水平評價時,應矯正早產兒的胎齡到40周胎齡後再評價,一般體重到24月齡、身長到40月齡、頭圍到18月齡後不再矯正。對個體兒童進行生長水平的評價,僅代表該兒童已達到的生長水平,不能說明過去存在的問題,也不能預示該兒童的生長趨勢。

2.生長速度對某一項體格生長指標進行定期連續測量(縱向觀察),所獲得的該項指標在某一年齡階段的增長值即為該兒童該項體格生長指標的速度值,將其與參考人群值的生長速度相比較,可得出正常、不增、增長不足和下降的結果。這種動態縱向觀察個體兒童生長的方法最能反映個體兒童的生長軌跡和趨勢,體現生長的個體差異。以生長曲線表示生長速度最簡單、直觀,能早期發現生長偏離情況。定期體格檢查是生長速度評價的關鍵,建議6個月以內的嬰兒每月1次、6~12月齡每2個月1次、1~2歲每3個月1次、3~6歲每半年1次、6歲以上每年1次,高危兒適當增加檢查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