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神經心理行為發育及其評定(1 / 3)

一、神經心理行為發育

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包括感知覺、運動、語言、認知、情緒、個性和性格、意誌與行為等方麵的發育,以神經係統的發育和成熟為物質基礎;並與體格生長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和體格生長一樣,心理行為發育也具有一定的規律和年齡特點。

(一)神經係統的發育

1.腦發育出生時腦重量0.35~,僅為成人的25%。第一年內增長速度最快,約為成人的50%;第二年末腦重量1.05~,約為成人的75%;6~7歲時腦重量約,接近成人的90%;9歲時腦重量約,12歲時腦重量可達,20歲左右停止生長。胚胎第8周開始形成大腦皮質,大腦皮質的增殖持續到生後5個月。出生以後大腦皮質的神經細胞數目基本不再增加,所以腦重量的增加主要是神經細胞體積的增大、突觸數量和長度的增加、神經纖維髓鞘形成。大腦皮質細胞的分化從胚胎5個月開始,3歲時已大致分化完成,8歲時與成人相似。2歲時神經纖維開始向水平、斜線、切線等多個方向延伸,形成複雜的網絡聯係。1.5歲時基本完成腦神經纖維髓鞘化,4歲時完成脊神經纖維髓鞘化,6歲末所有皮質傳導通路的神經纖維完成髓鞘化。3歲之內女孩腦發育比男孩快,3歲以後男孩腦的發育明顯加快。

2.脊髓的發育出生時脊髓的發育已基本完成,且已具備功能。脊髓的髓鞘化是其成熟的重要標誌,3歲左右髓鞘化完成。脊髓的發育與運動功能的發育是平行的,但脊髓與脊柱的發育不平衡。脊髓末端在出生時位於第3~4腰椎水平,4歲時上移至第1~2腰椎水平。臨床上進行腰椎穿刺時應注意。

3.神經反射的發育新生兒出生時即存在吞咽、角膜、瞳孔對光等生理反射,這些反射終生存在。新生兒出生時還存在覓食、吸吮、擁抱、握持等原始反射,這些反射於生後3~6個月逐漸消失;若1歲後上述原始反射仍存在,則提示大腦發育不良或神經係統病理改變。嬰兒肌腱反射較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不易引出,生後1歲時才逐漸穩定。生後3~4個月前的嬰兒肌張力較高,kernig征和brudz-inski征可為陽性,2歲以下兒童babinski征陽性(雙側)也可為生理現象。

(二)感知覺發育

感覺是人腦對作用於感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包括視、聽、嗅、味、痛、溫、觸覺等)。知覺是人腦對事物各種屬性的綜合反映。感知覺發育與中樞神經係統和感覺器官的正常發育密切相關。

1.視覺發育新生兒已有視覺感應功能,可短暫注視物體,但隻能看清15.0~內的物體。新生兒期後視感知發育迅速,1月齡可凝視光源,開始出現頭眼協調;3~4月齡時頭眼的協調好;6~7月齡時目光可隨上下移動的物體在垂直方向轉動;8~9月齡開始出現視深度感覺;12~18月齡時視力達0.2;2~3歲能識別物體的大小、距離、方向和位置,視力達0.5;5歲時能區別各種顏色,視力達0.6~0.7;6歲後視深度感覺充分發育,視力達1.0;7歲能正確感知上下、左右方向;10歲能判斷物體的距離及物體運動的速度。

2.聽覺發育出生時鼓室無空氣,聽力差;生後3~7日聽覺已相當好;3~4月齡時頭可轉向聲源;6月齡能區別父母的聲音;7~9月齡時能確定聲源,區別語音的意義;12月齡時能聽懂自己的名字;2歲時能聽懂簡單的吩咐;3歲時可精細區別不同的聲音,如“e”與“er”的不同;4歲能區別“f”與“th”的不同;兒童聽覺發育持續至青少年期。

3.嗅覺和味覺發育出生時嗅覺中樞與神經末梢已基本發育成熟,3~4月齡時能區別愉快與不愉快的氣味,7~8月齡時可辨別出芳香的氣味。出生時味覺發育已很完善,4~5月齡時對食物的任何改變都會出現非常敏銳的反應。因此,提倡新生兒出生後應盡快母乳喂養,4~5個月齡及時添加輔食,以免造成以後挑食和偏食的不良習慣。

4.皮膚感覺發育皮膚感覺包括痛覺、溫度覺、觸覺及深感覺。新生兒對痛覺反應較遲鈍,女嬰較男嬰敏感,生後2個月逐漸改善。新生兒對溫度的改變較敏感,尤其是冷刺激;3月齡時,嬰兒已能正確區分與水溫的差別。新生兒的觸覺發育較成熟,尤其在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有高度靈敏性,臂、大腿、軀幹的觸覺則較遲鈍。2~3歲時能辨別物體的軟、硬、冷、熱等屬性;5~6歲時能區別體積相同而重量不同的物體。

5.知覺發育知覺的發育與視、聽、觸等感覺的發育有密切關係。12月齡時空間和時間知覺開始萌芽;3歲時能辨上下;4歲能辨前後;5歲能辨自身左右;4~5歲時已有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的時間概念;5~6歲能區別前天、後天、大後天。

(三)運動發育

運動發育包括大運動和精細運動的發育。大運動是身體對大動作的控製,使兒童能夠在周圍環境中活動,如抬頭、翻身、坐、爬、站、走、跑、跳、下樓梯、跳繩等;精細運動是指較小的動作活動,如伸手夠物、抓握物品、塗畫、疊積木、翻書、寫字、剪紙等。運動發育與腦功能的發育密切相關。

1.大運動發育1抬頭:新生兒俯臥時能抬頭1~2秒,3月齡時抬頭較穩,4月齡時抬頭很穩、並能自由轉動,5~6月齡俯臥抬頭90°;2翻身:4~5月齡能從側臥位翻到仰臥位,5月齡時能從仰臥位翻到俯臥位,6月齡時能從俯臥位翻至仰臥位,7月齡時轉向側臥位可用一隻手支撐身體的重量;3坐:6月齡時能雙手向前撐住獨坐,7月齡時獨坐片刻、身體略向前傾,8月齡時獨坐穩、並能左右轉身;4爬:8~9月齡時用雙上肢向前爬,10月齡爬時手、膝合用,18月齡時能爬階梯;5站、走、跑、跳、下樓梯、跳繩:8月齡時攙扶可站立片刻,10月齡左右扶著兩手向前走,11月齡時可獨自站立片刻,15月齡時可獨自走穩,18月齡時能跑及倒退走,2歲時能雙足並跳,2歲半時會單足跳,3歲時兩腳交替走下樓梯,4歲能沿直線走,5歲時能跳繩、溜冰等。

2.精細動作發育出生後3~4月齡時握持反射消失,能有意識地取物。4月齡時用手掌握物;5月齡時大拇指參與握物;6~7月齡能獨自搖擺或玩弄小物體,並將物體從一手轉移到另一手;9~10月齡開始試用拇指、示指指端取物,喜歡撕紙;12~15月齡學會用匙和亂塗畫;18月齡能疊起2~3塊方積木,拉脫手套或襪子;2歲能疊起6~7塊方積木,一頁一頁翻書,拿杯子喝水;3歲能疊起9~10塊方積木,用筷子進餐,使用“工具性”玩具;4歲基本能自己穿衣服和鞋帶;5~6歲能用筆學習寫字,用剪刀剪圖形。

(四)語言發育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高級神經活動,是表達思想、觀念的心理過程。

1.語言發育的階段語言信號通過聽覺感受器接受後,傳入中樞分析理解,再由語言運動表達中樞產生語言。因此,語言的發育要經過發音、理解和表達3個階段。評價兒童語言發育需要了解聽覺器官、發音器官和大腦功能。

2.語言發育的進程新生兒已會哭叫;3~4月齡時咿呀發音;6月齡時能聽懂自己的名字;12月齡時能說簡單的單詞;18月齡時能說15~20個字,指認並說出家庭主要成員的稱謂;2歲時能指出簡單的人、物名和圖片;3歲時能指認很多物體,能說由2~3個字組成的短句;4歲時能講述簡單的故事;6歲以後能完整、連貫、自然、生動和有感情的進行描述。掌握語言的能力與兒童性別有關,女孩傾向比男孩說話早,會說50個詞的平均年齡在女孩為18月齡,在男孩為22月齡。

(五)心理與行為發展

1.早期的社會行為2~3月齡以笑、停止啼哭、眼神和發音來表示認識父母;3~4月齡開始出現社會反應性大笑;7~8月齡開始出現認生,對發聲的玩具感興趣;9~12月齡是認生的高峰期;12~15月齡時喜歡玩變戲法、躲貓貓遊戲;18月齡時逐漸有自我控製能力;2歲時不再認生;3歲後可與其他小朋友做遊戲。

2.注意的發展注意是指人們的心理活動指向並集中於一定的人或物。注意是一切認識過程的開始。嬰兒期以無意注意為主,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有意注意。1歲左右的嬰幼兒有意注意一般不超過15秒;2~3歲注意力能集中10~12分鍾;5~7歲能較好控製自己注意力的時間約為15分鍾,7~10歲為20分鍾左右、10~12歲為25分鍾左右、12歲以後能達30分鍾。

3.記憶的發展記憶是大腦處理、儲存和提取信息的過程,是人在生活實踐中所經曆的事情在大腦中遺留的印跡。記憶是複雜的心理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及回憶。生後3~4月齡時開始出現對人與物的識記;5~6月齡時能再認媽媽;1歲時能再認數日前的事物;3歲時可再認數個月以前的事物;4歲時可再認1年以前的事物;4歲以後可再認更久以前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