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神經心理行為發育及其評定(2 / 3)

4.思維的發展思維是客觀事物在大腦中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是借助語言來實現的人的理性認識過程。思維的發展經過直覺行動思維、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概括的邏輯思維三個階段。兒童的思維是在語言發展的基礎上,在活動過程中逐漸掌握事物之間一些簡單聯係而產生。1歲以後兒童開始產生思維;3歲以前隻有最初級的具體形象思維;3歲以後開始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維;6~11歲以後逐步學會抽象概括的邏輯思維,並在以後的年齡階段不斷發展與提高。

5.想象的發展想象是人感知過的客觀事物在頭腦中再現,並對這些客觀事物重新組合、加工、創造出新的客觀事物的思維活動。新生兒無想象能力;1~2歲兒童僅有想象的萌芽;學齡前期兒童仍以無意想象為主;有意想象和創造性想象到學齡期才迅速發展。

6.情緒、情感的發展情緒是人們從事某種活動時產生的興奮心理狀態。情感是人們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所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新生兒隻有愉快和不愉快兩種情緒;6~7月齡開始產生依戀情緒和分離恐懼,15~18月齡時達高峰。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情感體驗已相當豐富,能體驗成年人所有情緒的大部分,也可出現恐懼、焦慮、憤怒和妒忌等不良情緒。3歲和11歲是產生恐懼情緒的兩個高峰年齡,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出現恐懼情緒。女孩產生妒忌的高峰期在3歲,男孩在11歲,女孩比男孩更容易產生妒忌。

7.個性和性格的發展個性是每個人處理環境關係的傾向性,包括思想方法、情緒反應和行為風格等。性格是人對客觀現實穩定的態度和習慣的行為方式。erikson將兒童期性格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信任感-不信任感(嬰兒期);自主感-羞愧及懷疑(幼兒期);主動感-內疚感(學齡前期);勤奮感-自卑感(學齡期);自我認識-角色混淆(青春期)。

8.意誌與行為意誌是人自覺的支配和調節自己的行為,克服困難以達到預期目的和任務的心理過程。新生兒沒有意誌;嬰幼兒會意欲用一些動作來達到某種結果(行動或抑製行動)時,出現意誌的萌芽;3歲左右出現“自己幹”的行動,標誌意誌行動開始發展。6~12歲期間,由於性別之間個性特征和興趣的差異較大,男孩的行為比較衝動、富有競爭性、容易發生爭執、軀體攻擊性強;女孩的行為比較文靜、競爭性低。

二、神經心理行為發育評定

兒童心理行為發育水平表現在感知、運動、語言、認知、情緒、個性和社會性等各種能力方麵,對這些能力的評價統稱為心理測驗。心理測驗僅能判斷兒童心理行為發育水平,不具備診斷疾病的意義。心理測驗需由經專門訓練的專業人員根據實際需要選用,不可濫用。目前在我國已具有全國或區域標準化常模的常用兒童心理測驗參見表1-2。本部分重點介紹目前臨床常用的兒童心理測驗。

表1-2我國兒童常用心理測驗

測驗名稱|適用年齡|我國應用情況

發育量表

丹佛發育篩查測驗(ddst)|1月齡至6歲|全國標準化常模

格塞爾發育診斷量表(gdds)|1月齡至3歲|區域標準化常模

貝利嬰兒發育量表(bsid)|1月齡至3歲半|全國標準化常模

智能量表

繪人測驗|5~9.5歲|區域標準化常模

圖片詞彙測驗|4~9歲|區域標準化常模

50項測驗|4~7歲|區域標準化常模

瑞文測驗聯合型(crt)|5~75歲|全國標準化常模

韋氏學前兒童智力量表(wppsi)|4~6.5歲|全國標準化常模

韋氏兒童智力量表(wisc)|6~16歲|全國標準化常模

斯坦福-比奈智能量表(s-b)|2歲至成人|全國標準化常模

適應行為量表

新生兒行為評定量表(nbas)|0~28日齡|全國標準化常模

兒童適應行為評定量表|3~12歲|全國標準化常模

嬰兒-初中生社會生活能力量表|6月齡至14歲|全國標準化常模

achenb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4~16歲|全國標準化常模

conners兒童行為量表3~17歲|全國標準化常模

人格測驗

明尼蘇達多項人格問卷(mmpi)|14歲至成人|全國標準化常模

艾森克人格個性問卷(epq)|7歲至成人|全國標準化常模

神經心理測驗

hr神經心理成套測驗(hrb)|9歲至成人|全國標準化常模

benton視覺保持測驗(bvrt)|8歲至成人|區域標準化常模

bender格式塔測驗(bgt)|5歲至成人|區域標準化常模

(一)篩查性測驗

1.丹佛發育篩查測驗(denverdevelopmentalscreeningtest,ddst)ddst適用於6歲以下兒童的發育篩查,實際應用時對4.5歲以下兒童更為適用。該測驗共104項(原著105項),分布於4個能區:1個人-社會,測試兒童人際交往和料理生活的能力;2精細動作-適應性,測試兒童精細運動和手眼協調能力;3語言,測試兒童發音、理解和表達語言的能力;4大運動:測查兒童抬頭、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四肢活動能力。據此判斷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屬正常、可疑、異常和無法解釋。第1次測驗結果若為異常、可疑或無法解釋者,於2~3周後予以複查。如果複測結果仍為異常、可疑或無法解釋時,應作診斷性測驗,以確定兒童發育是否異常。

2.圖片詞彙測驗(peabodypicturevocabularytest,ppvt)主要用於4~9歲兒童的一般智能篩查。ppvt由120張圖片組成,每張圖片上有4幅不同的圖畫,每組圖片按所表達的詞義,由易到難排列。主試者讀出其中一個詞,要求被測兒童指出其中相應的那幅畫。測驗以連續8張中有6張答錯為止。根據每張圖片應答正確與否評分,可根據此分高低評估兒童的智力水平。ppvt可測試兒童聽覺、視覺、語言、詞彙、推理、分析、注意和記憶等能力,因其不用言語和操作,尤其適用於語言或運動障礙的兒童。

3.繪人測試(humanfiguredrawings,hfd)適用於5~9.5歲兒童。測試時,要求被測兒童依據自己的想象,繪一個全身正麵人像,以身體部位、各部比例和表達方式的合理性計分。繪人法測試結果與兒童智力水平呈顯著正相關,但是繪人測驗不能反映兒童能力特征和差異。

(二)診斷性測驗

1.格塞爾發育診斷量表(geselldevelopmentdiagnosisscales,gdds)適用於出生4周至3歲的兒童。該測驗共63個項目,分布於五個能區:1適應行為,測試兒童對外界刺激物的分析綜合和適應新環境的能力;2大運動,測查兒童抬頭、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四肢活動和姿勢反應、軀體平衡等運動功能;3精細動作,測試兒童使用手和手眼協調的能力;4語言,測試兒童理解和表達語言的能力;5個人-社會性行為,測試兒童對人、環境的反應和生活自理能力。gdds是以正常行為模式為標準來鑒定觀察到的行為模式,以年齡來表示,然後與實際年齡相比,計算出發育商數(dq)。一般情況下適應性行為的成熟水平可代表總的發育水平,如果適應性行為dq在85分以下,表明可能有某些器質性損傷;dq在75分以下,表明存在發育落後。gdds用於評價和診斷兒童神經係統發育完善情況和心理行為發育水平,此量表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需要專業人員來完成。

2.貝利嬰兒發育量表(bayleyscalesofinfantdevelopment,bsid)適用於1~30個月嬰幼兒。該測驗包括:1智能量表(178項)測試嬰幼兒感知覺、記憶、學習、解決問題、早期對數的概念、粗步語言交流、粗步抽象思維活動等;2運動量表(111項)測試嬰幼兒抬頭、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大運動能力和雙手及手指精細動作的操作技能;3嬰兒行為記錄表(30項)評價嬰兒個性發育的各個方麵,如情緒、注意程度、社會行為、目標定向等。智能及運動量表總分在115分及以上為加速完成量表測試,85~114分為正常範圍,70~84分為測試輕度延遲,69分及以下為測試明顯延遲,據此判斷嬰幼兒智能水平和偏離常態的程度。此量表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需要專業人員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