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兒童保健的基本內容(1 / 3)

兒童保健同屬兒科學與預防醫學的分支,為二者的交叉學科,其主要任務是研究兒童體格生長和神經心理行為發育的規律及其影響因素,通過生活護理、合理喂養與營養、體格鍛煉、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適應能力、早期教育、疾病預防、定期健康檢查與生長發育監測等有效措施,以達到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提高人口素質的目的。

一、生活護理

生活護理是兒童保健的基礎內容,年齡愈小的兒童,愈需要合適的護理。

1.保暖出生後應立即用預熱的毛巾擦幹新生兒,並采取各種保暖措施,使嬰兒處於中性溫度中。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低體溫兒應置於自控開放式搶救台上或保溫箱中,並根據體重、日齡選擇中性環境溫度,使腹壁溫度維持在左右。兒童居室應陽光充足、通氣良好,冬季室內溫度盡可能達到18~20c,濕度為55%~60%。

2.皮膚黏膜護理新生兒應注意保持臍帶殘端清潔和幹燥。嬰兒尿布應選用柔軟吸水性好的棉布製作,勤洗勤換,以防止紅臀或尿布疹發生。兒童應勤洗澡,保持皮膚清潔。如發現頸部、腋下、腹股溝、臀部等部位皮膚潮紅時,可用消毒的植物油或鞣酸軟膏塗抹。

3.衣物應具備色淺、柔軟、寬鬆、不妨礙肢體活動,易穿、易脫,幹燥清潔,冬衣應保暖性好,夏衣要透氣涼爽,式樣適合年齡要求,美觀大方等特點。嬰兒不宜用衣物包裹過緊,更不宜用布帶捆綁,最好讓嬰兒兩腿能自由伸屈。存放新生兒衣物的衣櫃內不宜放置樟腦丸,以免發生新生兒溶血。

二、合理營養與喂養

人類為了維持生命和保證正常活動,從生命開始即需要不斷地從外界攝取營養素。兒童與成人不同的是除了需要營養素維持基礎代謝所需、活動所需、食物特殊動力作用所需、排泄物中丟失的能量所需之外,尚需滿足其生長發育所需。生長發育越迅速,所需的營養素相對越多。但是,由於受遺傳、生長速度、活動情況、氣候、內分泌調節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兒童對營養的需要有很大的差異,同一兒童在不同時期也可有很大的不同,在處理兒童營養問題時必須注意個體特點。因此,合理的營養是滿足兒童正常生理需要,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必須及時對家長和有關人員進行有關母乳喂養、嬰兒輔食添加、正確的喂哺技巧、幼兒期及學齡前期兒童膳食安排和正確的進食行為培養等內容的宣教和指導。

三、體格鍛煉

通過體格鍛煉能提高機體固有的防禦能力和獲得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耐受能力,可鍛煉兒童的意誌,促進兒童德、智、體、美全麵發展。因此,體格鍛煉是促進兒童生長發育,增強體質的重要措施。

(一)戶外活動

戶外活動不僅可讓兒童有更多的機會認識大自然;而且可促進兒童機體新陳代謝,增強兒童體溫調節功能和對外界環境突然變化的適應能力,提高機體免疫力;對嬰幼兒還可達到促進生長發育和預防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目的。因此,新生兒滿月以後即可抱到戶外接觸新鮮空氣。開始戶外活動的時間由每日1~2次,每次2~3分鍾,逐漸延長到冬季20~25分鍾,夏季2~3小時;年長兒除惡劣氣候外,鼓勵在戶外玩耍。戶外活動的氣溫嬰兒一般為18~20c,3歲以下兒童不低於13~15c,3~7歲兒童可低至12~14c,學齡期兒童可低至10~12c;嬰幼兒冬季戶外活動時注意身體保暖。

(二)皮膚鍛煉

1.嬰幼兒撫觸嬰幼兒撫觸是開始於新生兒期的全身按摩,通過皮膚接受不同力度刺激和肌肉得到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中樞神經係統及肌肉的發育,使嬰幼兒保持愉快的情緒,易安靜入睡。嬰幼兒撫觸,不僅給嬰幼兒以愉快的刺激,同時也是父母與嬰幼兒之間最好的情感交流方式之一。撫觸前,成人洗淨雙手,塗上少量嬰幼兒潤膚霜或橄欖油;撫觸時在嬰幼兒眉間、麵部、胸部、腹部、背部及四肢作有規律的輕柔按摩。每次撫觸的時間從5分鍾逐漸增加到15分鍾,每日1~2次,可選擇嬰幼兒洗澡後或穿衣前進行。

2.溫水浴由於水的傳熱能力比空氣強,溫水浴可提高皮膚適應冷熱變化的能力,故不僅可保持皮膚清潔,還可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食欲,有利於睡眠和生長發育。新生兒臍帶脫落後即可進行,每日1~2次,室溫20~21c時,水溫可以在35~37c,每次浸泡不超過5分鍾;以後水溫可逐漸降低至28~30c。冬季應注意室溫和水溫,做好溫水浴前的準備工作,減少體表熱能散發。

3.擦浴刺激作用較溫和,7~8個月以後的嬰兒可進行擦浴,每日1次。擦浴時室溫保持在16~18c,水溫開始為35c左右,待嬰兒適應後,水溫可逐漸下降,每隔2~3日下降1c,可將水溫逐漸降至20~22c。擦浴時先將毛巾浸入溫水,擰至半幹,然後在嬰兒四肢做向心性擦浴,擦浴完畢再用幹毛巾擦至皮膚微紅,每次擦浴時間為5~6分鍾。

4.淋浴效果比擦浴更好,可使全身絕大部分皮膚同時受到冷水的作用,適用於2歲以上兒童。每日1次,一般在早飯前或午睡以後進行較好。淋浴時室溫保持在18~20c,水溫開始為35~36c,待兒童適應後,每隔2~3日降1c,可逐漸將水溫降至26~28c;每次衝淋身體20~30秒鍾為宜(不可直衝兒童頭部),浴後用幹毛巾擦至全身皮膚微紅。

(三)體育運動

1.嬰兒被動操和主動操嬰兒被動操適用於2~6個月的嬰兒,每日1~2次為宜。由成人給嬰兒做四肢伸屈運動,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環,促進嬰兒大運動的發育。7~12個月嬰兒的體育運動可逐漸由嬰兒被動操改為嬰兒主動操,成人可訓練嬰兒坐、爬、仰臥起身、扶站、扶走、雙手取物等動作,以促進運動的發育和智能的發展。

2.幼兒模仿體操及兒童廣播體操幼兒模仿操適用於15~36個月的幼兒。該年齡兒童模仿性強,可在成人幫助下,配合音樂,做模仿操,以增強兒童體質,促進兒童智能發展。兒童廣播體操適用於3~6歲的兒童,以增進動作協調性,有益於肌肉骨骼的發育。集體兒童機構每日按時進行,四季不可間斷,冬季可選擇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夏季及雨天可在房廊下進行。

3.遊戲、田徑與球類等在學齡期兒童進行遊戲、田徑、球類、體操、舞蹈、跳繩等體育運動,有助於兒童勇敢、堅強、自信、自製、機智靈活、果斷、沉著、開朗、熱情等心理素質的發展,促進兒童體格和個性的完美發展。

四、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適應能力

(一)生活習慣

1.睡眠習慣兒童每日需要的睡眠時間與年齡成反比,年齡愈小,睡眠時間愈長(表2-1)。充足的睡眠是保證兒童健康成長的先決條件之一,在睡眠過程中氧和能量的消耗減少,有利於疲勞的恢複;內分泌係統釋放的生長激素比平時增加3倍,有利於兒童生長發育。良好的睡眠習慣是保證兒童充足睡眠的前提,應從嬰兒期開始培養兒童有規律的睡眠習慣。生後1~2月嬰兒尚未建立晝夜生活節律,胃容量小,可夜晚哺乳1~2次,3~4月後逐漸停止夜間哺乳任其熟睡。嬰兒可利用固定樂曲催眠入睡,一旦夜間醒來,不拍、不搖、不抱、不可用喂哺催眠,以免形成不良條件反射。嬰兒應有自己固定的床位和相對固定的睡眠作息時間。兒童居室的光線應柔和,創造安靜宜人的睡眠環境,培養兒童獨自睡覺和熄燈睡覺的習慣。

表2-17歲前兒童的生活製度

年齡|睡眠時間|日間活動|飲食

夜間(小時)|白天(小時)|時間(小時)|次數|時間間隔(小時)

2.飲食習慣為了使兒童得到豐富的營養,除了注意膳食的配製、烹調技術和飲食的衛生外,培養兒童良好的飲食習慣也非常重要。從嬰兒期就應開始注意訓練兒童的進食習慣,建立規律的生活製度(參見表2-1)。出生後3~4個月逐漸按時喂哺,4~6個月開始添加多種泥狀食物,7~8個月後訓練嬰兒進食固體食物和學習用杯子喝奶和水,2歲左右開始培養兒童正確使用餐具和獨立進餐的能力。兒童食物種類應豐富多樣,避免食物單調而造成偏食。兒童進餐環境宜安靜、舒適,進餐地點與座位相對固定;進餐前應避免過度興奮或疲勞,進餐時不宜看電視、玩玩具、說話或訓斥,要使兒童愉快進餐、專心進食,細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