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衛生習慣從嬰兒期開始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定時洗澡、勤換衣服,勤剪指甲、飯前便後洗手,進食後喂給少量溫開水清潔口腔。2歲開始訓練兒童不隨地大小便,不吃生水和未洗淨的瓜果、不食掉在地上的食物,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等衛生習慣。3歲以後培養兒童自己早晚刷牙、飯後漱口、飯前便後洗手等衛生習慣。
4.排便習慣應從嬰兒期開始訓練按時大小便。排尿習慣可從2~3個月開始訓練,白天在嬰兒睡前、睡後或吃奶後給嬰兒排尿,並采取一定姿勢,形成排尿的條件反射;1歲半訓練不兜尿布,開始白天不用,逐步晚上也不用;2歲左右訓練兒童白天控製小便,2~3歲後夜間可不排尿。生後9~12個月,在嬰兒可坐穩、大便次數逐漸減少到每日1~2次時,開始訓練嬰兒坐便盆、定時排大便。
(二)社會適應能力
按照兒童心理行為發展規律和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在天賦氣質的基礎上,在家庭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通過教育和訓練,提高兒童社會適應能力。
1.控製情緒的能力兒童控製情緒的能力與心理行為的發展和父母的教育有關。安全的母子依戀關係有助於嬰幼兒情緒發展,回避性依戀可導致消極情緒問題。3~6歲時,兒童的情緒體驗已非常豐富,出現高級情感如信任、同情、道德感等。父母對兒童的要求應按社會標準給予滿足、或加以約束、或預見性的處理問題,以減少兒童產生消極情緒的機會。在處理兒童情緒問題時,應采用誘導方法,以減少兒童的對立情緒,有利於培養兒童控製情緒的能力。
2.適應學校生活的能力兒童從幼兒園或家庭進入學校,是兒童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轉折,盡快培養兒童適應學校生活的能力,對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和順利完成學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養兒童適應學校生活的能力時,應注意以下五個方麵:1生活自理是兒童適應學校生活的基礎,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兒童自己進食、獨自睡覺、自己穿衣的能力;2訓練兒童遵守交通規則和遇到緊急情況求救的能力;3培養兒童熱愛學校生活,形成規律的學習習慣;4訓練兒童聽、說、讀、寫、算的能力;5發展兒童社交能力,鼓勵孩子幫助朋友、克服自我中心,養成關心集體和互助友愛的良好品德。
3.堅強的意誌兒童意誌力是影響其日後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在兒童意誌力培養過程中,父母要以身作則,尊重兒童,以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教育指導原則要具有適宜性、直觀性、主動性、多樣性、連續性、一致性和保教結合。培養方法可采用目標導向法、獨立活動法、克服障礙法、表揚法、自我控製法等,以塑造兒童自覺、果斷、堅定、自製的良好品質。
五、計劃免疫
計劃免疫是根據兒童的免疫特點和傳染病發生的情況製定的免疫程序,通過有計劃地使用生物製品進行預防接種,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達到控製和消滅傳染病的目的。
(一)計劃免疫程序
按照我國衛生部的規定,嬰兒必須在1歲內完成卡介苗、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百白破混合製劑、麻疹減毒疫苗及乙肝疫苗接種的基礎免疫(表2-2)。此外,根據流行地區、季節、家長的意願,還可進行乙型腦炎疫苗、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風疹疫苗、流感疫苗、腮腺炎疫苗、甲型肝炎病毒疫苗、水痘疫苗、流感杆菌疫苗、肺炎疫苗、輪狀病毒疫苗等的預防接種。
表2-2我國衛生部規定的兒童計劃免疫程序
接種疫苗|疫苗特性|接種年齡|接種途徑及劑量
卡介苗|無毒活菌苗|出生時皮內注射
乙肝疫苗|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出生時、出生後1、6個月|肌內注射10μg
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減毒活疫苗|出生後2、3、4個月|口服1丸
複種:4歲|口服1丸
百白破混合製劑|百日咳死菌苗、白喉和破傷風外毒素混合製劑|出生後3、4、5個月|肌內注射
複種:1.5~2歲、6歲|肌內注射
麻疹減毒疫苗|減毒活疫苗|出生後:8個月|皮下注射
複種:6歲|皮下注射
(二)接種注意事項
1.卡介苗1免疫缺陷病、接受免疫抑製劑治療、結核病、急性傳染病、腎炎、心髒病、濕疹及其他嚴重皮膚病的患兒,以及對疫苗中任一成分過敏的兒童均不能接種卡介苗;2早產兒、難產兒、出生體重低於2500g及有明顯先天畸形的新生兒、發熱或腹瀉的患兒暫緩接種卡介苗;3接種後2~3個月內嚴格避免與結核病病人接觸。
2.乙肝疫苗1對hbsag和hbeag陽性母親的新生兒,出生後12小時內肌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以上,1~2周內接種第1針乙肝疫苗,也可在出生後12小時內及1個月時分別肌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u以上,然後於第2、第3、第6個月時接種乙肝疫苗;2患有發熱、嚴重急性或慢性疾病、過敏體質者禁用;3嚴禁使用注射過卡介苗的注射器接種乙肝疫苗。
3.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1需用冷開水喂服,切忌用熱開水或人奶喂服,以免影響免疫效果;2凡有免疫缺陷病、發熱、急性傳染病、接受免疫抑製劑治療的患兒忌服,嚴重腹瀉的患兒暫緩服用。
4.百白破混合製劑1有驚厥或腦損傷史的患兒禁用;2注射第1針後,因故未按時注射第2針時,可延長間隔時間,但最長不超過3個月。
5.麻疹減毒活疫苗1有發熱、急性或慢性感染、嚴重疾病、對雞蛋過敏的兒童禁止接種;2近期注射過免疫球蛋白的兒童,推遲3~6個月接種麻疹疫苗。
(三)接種反應及處理
預防接種的免疫製劑屬於生物製品,對人體來說是一種外來刺激,活菌苗、活疫苗的接種實際上是一次輕度感染,死菌苗、死疫苗對人體是一種異物刺激。因此,免疫製劑在接種後一般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局部和(或)全身反應。接種反應一般可分為正常反應和異常反應兩種。
1.正常接種反應1卡介苗接種2周左右局部可出現紅腫,紅腫直徑在以下者為弱反應,2.6~5cm者為中等反應,5cm以上者為強反應;6~8周結核菌素試驗(ot試驗)陽性;8~12周後結痂。若化膿形成小潰瘍,腋下淋巴結增大,可局部處理,以防感染擴散,但不可切開引流;2乙肝疫苗接種後,很少有不良反應;3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接種後,有極少數嬰兒發生輕度腹瀉,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4百白破混合製劑接種後,可出現低熱、疲倦及局部紅腫、疼痛等,偶見過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腫,但絕大多數局部反應和全身反應都是輕微、短暫的,經過適當休息可以恢複正常。若全身反應嚴重,應及時到醫院診治;5麻疹減毒活疫苗接種後,局部一般無反應,少數兒童可在6~10日內出現輕微的麻疹臨床表現,給予對症治療即可。
2.異常接種反應一般少見,主要為暈厥,多發生在空腹、精神緊張的兒童。一旦發生,應讓兒童立即平臥,密切觀察脈搏、心率、呼吸、血壓,給溫開水或糖水口服,一般可在短時間內恢複正常。否則應疑為過敏性休克,立即皮下注射1:1000腎上腺素,劑量為每次0.01~kg,同時使用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搶救。
六、定期健康檢查與生長監測
(一)定期健康檢查
1.新生兒家庭訪視其目的是早期發現問題,及時指導處理,以降低新生兒的發病率和病死率。新生兒家庭訪視由社區婦幼保健人員於新生兒出生28日內家庭訪視3~4次,高危兒應適當增加家訪次數。家訪內容包括:1了解新生兒出生情況和預防接種情況;2觀察新生兒居室、衣被、尿布的衛生情況;3體重測量和全身體格檢查,重點注意有無產傷、黃疸、畸形、皮膚與臍部感染等;4宣傳和指導母乳喂養、正確護理和預防感染的方法,對冬季在北方出生的新生兒應指導維生素d製劑的使用方法和劑量,以預防佝僂病。如在訪視中發現嚴重問題,應立即轉到醫院診治。
2.兒童保健門診應按照各年齡期兒童保健需要,定期到固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街道醫院、鄉鎮衛生院的兒童保健科進行健康檢查,通過連續的縱向觀察,可獲得個體兒童的體格生長和心理行為發育趨勢,以便早期發現問題、早期幹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