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節 兒童保健的基本內容(3 / 3)

(1)定期健康檢查時間6個月以內嬰兒每月檢查1次,7~12個月嬰兒每2~3個月檢查1次,3歲以下的幼兒每6個月檢查1次,3歲以上兒童每年檢查1次。高危兒、體弱兒應適當增加檢查次數。

(2)定期檢查的內容包括1詢問兒童的出生史、喂養史、生長發育史、預防接種史、既往史、家族史等;2所有兒童均需測量體重和身高,2歲以內的嬰幼兒增加頭圍和胸圍測量,3歲以後兒童每年測視力和血壓1次;3全身體格檢查(具體參閱本章第二節兒科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4根據體格測量和全身體格檢查結果,確定相應的實驗室檢查項目。一般情況下出生後6個月或9個月檢查1次血紅蛋白,1歲以後每年檢查1次;1歲後每年檢查1次尿常規,2歲後每半年檢查1次糞常規;對臨床可疑患佝僂病、微量元素缺乏、發育遲緩等患兒應作相應的進一步檢查。

(二)生長監測

兒童生長監測是聯合國小兒基金會推薦的一套較完整的兒童係統保健方案,該方案利用兒童生長監測圖對個體兒童的體重進行連續的測量與評價,可以直觀的監測兒童體重生長的水平和速度,動態地觀察兒童生長發育的趨勢,早期發現生長遲緩現象。根據生長曲線的變化,對體重增長有問題的兒童,從以下三個方麵進行診斷、幹預和指導。

1.營養缺乏分析營養缺乏的原因,指導家長正確添加輔食,合理喂養,糾正不良飲食習慣,解決入量不足或有關營養素不足等問題。

2.感染對感染所致體重增長減慢的兒童(如腹瀉、呼吸道感染等),要針對感染的病因給予治療。對反複感染的兒童,可選用增強兒童免疫功能的藥物,調節機體免疫力,以達到減少和控製感染的目的。

3.照顧不當對由於照顧不當所致體重不增的兒童要采取綜合措施,盡可能地改善居住和衛生條件,增加戶外活動,加強體格鍛煉,積極防治疾病,以保證兒童健康成長。

七、兒童意外傷害的預防

兒童意外傷害是指由於意想不到的原因所造成的兒童損傷或死亡,如窒息、異物吸入、中毒、跌落傷、切割傷、燒(燙)傷、溺水、交通事故等。兒童傷害問題已成為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首位原因,被國際學術界確認為21世紀兒童重要的健康問題。因此,預防兒童傷害的發生是兒童保健的重要任務之一,應在三級預防水平上進行。

1.加強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目的在於創造一個減少或消除危險因素存在的環境。如13個月以內的小嬰兒應注意防止因被褥、母親的身體、吐出的奶液等造成窒息;2嬰幼兒應防止食物、果核、果凍、紐扣、硬幣等異物吸入氣管;3保證兒童食物的清潔衛生,防止食物在製作、儲備、出售過程中處理不當所致的細菌性食物中毒;4避免兒童食用有毒的食物,如毒蘑菇、含氰果仁、白果仁、河豚、魚苦膽等;5藥物應放置在兒童拿不到的地方,兒童內外用藥應分開放置,防止誤服外用藥造成的傷害;6嬰幼兒居室的窗戶、樓梯、陽台、睡床等都應安置欄杆,妥善放置沸水、高溫的油和湯等,室內電器、電源應有防止觸電的安全裝置,兒童出入的門不要安裝彈簧等。

2.提高對兒童意外傷害的警惕性研究表明,造成兒童意外傷害的主要危險因素有:環境和(或)用具不安全、技術不熟練、監管不當、態度不當、知識不足等。因此,家長、托幼機構的工作人員和學校的教師必須對兒童意外傷害有預見性,應具備預防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的常識,及時發現和排除兒童意外傷害可能發生的危險因素,使兒童在家庭內外均有一個安全的環境,才能做到防患於未然。

3.安全教育與安全訓練過度保護不利於培養兒童避免危險的能力,對有理解能力的兒童要盡早進行安全教育與訓練。在家中應教育兒童不能隨意玩火柴、煤氣等危險物品;外出時教育兒童遵守交通規則,不可獨自或與小朋友去無安全措施的江湖和池塘玩水、遊泳。同時,注意培養兒童自救的能力,如遭受外來人侵犯時撥打“110”,家中發生火災時撥打“119”,意外傷害急救時撥打“120”電話等。

八、各年齡期兒童保健重點

1.胎兒期胎兒發育受母親健康狀況的影響。因此,胎兒期保健的重點為:1普及婚前檢查和遺傳谘詢,禁止近親結婚,以減少遺傳性疾病的發生率;2保證孕母身心健康、提供足夠的營養、預防妊娠期感染、慎重用藥、戒煙酒、避免接觸放射線及其他有害物質;3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注意勞逸結合,減少精神負擔和心理壓力;4患有心腎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結核病等慢性疾病的孕母,應在醫師指導下用藥;5避免妊娠期合並症,預防流產、早產、異常分娩的發生;6高危產婦除定期產前檢查外,應加強隨訪。

2.新生兒期新生兒脫離母體轉而獨立生存,所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但其適應能力尚不完善,因此新生兒期保健的重點為:1提高助產技術,防止新生兒窒息、產傷和感染;2加強出生時護理,設立新生兒觀察室,出生後觀察6小時,正常者進入嬰兒室,高危兒送入新生兒重症監護室;3提倡母嬰同室,盡早母乳喂養;4按時接種卡介苗和乙肝疫苗;5做好新生兒疾病篩查(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和聽力篩查)和新生兒家庭訪視,以降低新生兒的發病率和死亡率;6重視新生兒居家保健,根據室溫選擇合適的衣服與尿布,注意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和臍部護理,盡量避免過多的外來人員接觸。

3.嬰兒期生長發育極其迅速,對營養的需求量相對較高,各係統器官發育不成熟,來自母體的抗體逐漸減少,自身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較弱。因此,嬰兒期保健的重點為:1應提倡母乳喂養、及時合理地添加輔助食品,采用合理的斷奶方法;2促進感知覺的發育,父母應多與嬰兒說話,撫摸及擁抱嬰兒均有利於情感交流;3堅持戶外活動,進行空氣浴、日光浴、被動和主動體操,以利嬰兒生長發育;4按時進行預防接種;5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做好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的防治工作。

4.幼兒期語言、思維、動作和社會交往能力發育較快,體格生長發育速度較前稍減慢,營養的需求量仍然相對較高,各係統器官的功能仍不完善,自身免疫力尚不健全,對危險的識別和自我保護能力尚不足,易發生各種意外傷害。因此,幼兒期保健的重點為:1重視與幼兒的語言交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早期教育,促進幼兒心理行為的發展;2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幼兒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獨立生活能力;3加強斷奶後的營養指導,注意口腔衛生,定期進行預防接種,每3~6月應進行1次體格檢查,以降低幼兒期常見病、多發病、傳染病的發病率;4注意安全,防止意外發生。

5.學齡前期體格生長處於穩步增長狀態,智能發育更加迅速,與外界環境的接觸日益增多,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此期兒童保健的重點為:1保證營養充足,注意口腔衛生,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兒童體質;2每年進行1~2次體格檢查,開展弱視、斜視、弱聽、齲齒、缺鐵性貧血等常見病的防治工作;3注意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4應注意通過戶外活動、遊戲、講故事、跳舞、唱歌等培養兒童遵守規則和與人交往的能力;5特別要注意防止溺水、外傷、誤服藥物、食物中毒等意外傷害的發生。

6.學齡期此期兒童體格生長速度相對緩慢,除生殖係統外,各係統器官外形已接近成人,智能發育也接近成人,可以接受係統的科學文化教育。因此,此期兒童保健的重點為:1保證足夠的營養和充足的睡眠,端正坐、立、行姿勢;2安排有規律的生活、學習和鍛煉;3注意防治近視、齲齒和心理行為問題;4學習交通規則和意外傷害的防範知識。

7.青春期此期兒童的體格生長再次加速,出現第二次高峰,生殖係統的發育加速,並漸趨成熟;同時此期兒童求知欲強,是獲取知識最重要的時期。因此,此期保健的重點為:1供給充足營養,合理安排生活,加強體育鍛煉;2提供適宜的學習條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3加強素質教育和法製教育;4做好學校衛生保健工作,注意正確的性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