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時期機體處於連續但具有階段性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其自身防護能力較弱,對疾病造成的損傷恢複能力較強;且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在解剖、生理、病理、發病原因、疾病過程和轉歸等方麵的差異均非常大。因此,對兒科疾病的治療不宜采用單一藥物治療,而應是融護理、飲食、藥物和心理為一體的綜合治療。
一、護理原則
兒科護理是疾病治療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許多治療操作均需通過護理工作來實施。因此,護理工作不僅僅是護理人員的工作,兒科醫師亦應掌握兒科護理原則,以提高治療效果。
1.合理安排病室為提高治療和護理的質量,可按年齡、病種、病情輕重和護理要求合理安排病房及病區:1按年齡分病區,如新生兒和早產兒病室、小嬰兒病室、年長兒病室等;2按病種分病區,將同類患兒集中管理,傳染病則按病種隔離;3按病情分病室,重危者收住搶救監護病室,恢複期患兒可集中在普通病室。
2.規律的病房生活病室要整齊、清潔、安靜、舒適、空氣新鮮、溫度適宜,定時進餐,觀察病情應盡量不影響患兒的睡眠,診斷操作和治療應盡可能集中時間進行,以保證患兒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3.細致的臨床觀察患兒年齡越小,臨床表現越不典型。新生兒、體弱兒對疾病的反應差,常表現為體溫不升、體重不增、不哭、不動、不吃,無明顯定位症狀和體征;且病情發展快,容易產生各種並發症。因此,兒科醫護人員必須密切觀察病情,隨時注意細微變化,不輕易放過任何可疑表現。如嬰兒哭鬧可以是正常的生理要求,也可能是疾病的表現,細致的臨床觀察是鑒別兩者的關鍵。
4.預防醫源性疾病醫源性疾病是指患兒在接受診斷和治療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在原有疾病的基礎上又患新的疾病。因此,在醫療及護理過程中應注意:1病室要定時清潔、消毒,醫護人員在接觸患兒之前、後均應洗手,以防止交叉感染;2定時消毒各種醫療用具、儀器及設備,正確、規範地應用各種導管及穿刺療法,以防止醫源性感染;3嚴格控製血製品的應用,以防血製品輸入後引起的各種感染;4新生兒及小嬰兒肝腎代謝功能均不成熟,易引起藥物毒副作用,應嚴格掌握用藥指證,以防發生醫源性藥物損害。
5.防止意外傷害如何使患兒避免意外傷害,是護理工作必須關注的問題。除日常的“三查七對”流程外,醫護人員還應注意:1利用門警係統防止患兒走失,加設安全栓以加固床欄;2檢查及處理完畢患兒後應及時拉好床欄,以防止患兒跌傷;3所用物品(如體溫表、藥杯等)用畢即拿走,以免患兒玩耍誤傷;4喂藥、喂奶要將嬰兒抱起,避免嗆咳、嘔吐引起窒息。
二、飲食治療原則
合理的飲食對疾病的輔助治療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當的飲食可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應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飲食以有助於治療和康複。兒童疾病期間的飲食治療可分為以下四類。
1.乳品1稀釋乳:供新生兒及早產兒食用;2脫脂奶(半脫脂或全脫脂奶):僅供腹瀉或消化功能差的患兒短期食用;3酸奶:供腹瀉及消化功能弱的患兒食用;4豆奶:適用於乳糖吸收不良和牛乳過敏的患兒;5無乳糖奶粉:供長期腹瀉或有乳糖不耐受的嬰兒使用;6低苯丙氨酸奶粉:用於確診為苯丙酮尿症的嬰兒。
2.一般治療膳食1流質飲食:如牛乳、豆漿、米湯、衝藕粉、果汁、蛋花湯、肉湯等,適用於高熱、極度衰弱、吞咽困難、急性胃腸炎、胃腸道手術後患兒。一般每2~3小時進食1次,每日6~8次。由於流質飲食供給的能量與營養素均不足,故隻能短期應用。2半流質飲食:呈半流體狀或羹狀,由牛乳、豆漿、稀粥、爛麵、蒸蛋羹等組成,可另加少量餅幹、麵包、豆腐等,適用於發熱、體弱、咀嚼或吞咽有困難、輕度消化道疾病、手術恢複期的患兒。一般每2~3小時進食1次,每日5~6次。3軟食:將食物烹調得細、軟、爛,如稠粥、爛飯、麵條、饅頭、肉末、魚羹等,使之易於消化。適用於低熱、輕度胃腸道疾病、咀嚼能力弱、疾病恢複期的患兒。每日進食三餐,其所含能量及各種營養素可基本滿足患兒機體需要。4普通飲食:膳食內容與健康同齡兒童相當,但需選用易消化、營養豐富、能量充足的食物,一日三餐。
3.試驗膳食1潛血膳食:連續3日食用不含綠葉蔬菜、肉類、動物肝髒及血的飲食,用於檢查消化道是否有出血;2膽囊造影膳食:膽囊造影前1日中午及造影時,食用高蛋白、高脂肪膳食(如油煎荷包蛋)促使膽囊排空,用以檢查膽囊和膽管功能;3幹膳食:食用米飯、饅頭、魚、肉等含水分少的食物,進食幹膳食時不另外飲水,主要用於尿濃縮功能試驗和addis計數等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