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程顥(1032~1085)、程頤(1033~1107)的並稱,二人都曾就學於周敦頤,並同為宋明理學的奠基者,世稱二程。二人為嫡親兄弟,河南洛陽人,均出生於黃州黃陂縣(今屬武漢市)。程顥字伯淳,又稱明道先生,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卒於宋神宗元豐八年,官至監察禦史裏行。程頤字正叔,又稱伊川先生,生於宋仁宗明道二年,卒於宋徽宗大觀元年,曾任國子監教授和崇政殿說書等職。他們的心理學思想主要見於《遺書》、《文集》和《經說》等。
對中國繪畫而言,中國文化的啟智性就太重要了。中國繪畫不需要西方文化的那種嚴格的邏輯分析,它需要的是你能感悟。一方麵,你得遵循自然之道,體會天地大美。《莊子》這本書給我們提供很多這方麵的認識。比如,《知北遊》中講“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的大美、四季的序列、萬物的枯榮都是有其自然的道理,這種此消彼長、生生不息的和諧就是天地大美之所在。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都有其自身之美、有它自身運行的目的,康德把這叫做“合目的性”。中國繪畫就是要你去體會這種美、這種內在目的性,然後將其運用筆墨表現出來,而不需要你問“這樹長在這對不對”、“這老鼠怎麼比南瓜還大啊”。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係,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另一方麵,天地大美隻有通過你的感悟才能轉化為人類的美感。明代心學家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意思就是說,一朵花在深山開放,我不知道它存在,可是當我看到這朵花的時候,這朵花的顏色、形態就漸漸明白起來,它4果然是個美豔的存在。西方的現象學解決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就是主觀對於客觀的介入。自然物在那,比如深山中獨自開放的小花、海洋深處自我嬉戲的魚群,對於你來說都談不上美或不美,因為它們的存在於你毫無意義,隻有通過感悟、通過你對它們的介入,它們的美才能對你呈現。
中國文人講“氣韻生動”,其中,“韻”就是這層意思。這個韻並不是單純的作詩時押韻的韻,你看英國詩、意大利詩也有韻,比如,著名的十四行詩就非常注重韻腳。中國的這個“韻”意義則更為豐富飽滿,注重的是創作主體,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詩人,對於宇宙慣有的一個詩性的判斷。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畫家對其有詩性的判斷、有所感悟才於人有意義。
十四行詩又譯“商籟體”,為意大利文sonetto,英文Sonnet、法文sonnet的音譯。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最初流行於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創作使其臻於完美,又稱“彼特拉克體”,後傳到歐洲各國。由兩節四行詩和兩節三行詩組成,每行11個音節,韻式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另一種類型稱為“莎士比亞體”(Shakespearean)或“伊麗莎白體”,由三節四行詩和兩行對句組成,每行10個音節,韻式為ABAB,CDCD,EFEF,GG。
所以,當中國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學上的體現用到繪畫上來的時候,繪畫就得益無窮了。老子哲學裏有“知其白,守其黑”,說的是深知本性潔白,卻守持混沌昏黑的態勢,這就是中國人的思維,也正是國畫美之所在。筆墨筆墨,加上宣紙就是黑和白呀,隻有維持黑白間比例的平衡和諧才能守住國畫的這種美。中國禪宗講,“妙悟者不在多言”。真正得到“悟”的人不是很囉嗦,不會講太多,他的語言一定非常簡練,甚至認為語言是不必要的。王維在《山水訣》將這視作對山水畫的要求,其實,這是對整個中國繪畫的要求--以少許勝多許,以最簡練的語言表現最豐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