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關於漢字的藝術,而形象可愛、內涵豐富的漢字本就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這種價值通過書法家的提煉更加精美。處在自足文化中的中國書家們,造就了自足的中國書法,他們“外師造化”,將宇宙的瞬息萬變用精爽的語言在自己的點畫間表現出來。同時,他們又“中得心源”,在寫字時融進了自己的藝術境界、人生境界和此情此景的情緒。
第一講六意內涵,其妙無方:漢字之美在乎豐厚可愛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書法,集中和精妙地體現了東方人的精神追求,在中國人的心靈世界裏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為人們所喜愛的程度無需多講。書法的對象--漢字也一直深受人們的重視和喜愛。然而,它也經曆過劫難期。
新文化運動中,中國一些激進的、希望我們國家能夠振興的知識分子有個認識的誤區:他們認為中國文化阻礙了“德先生”和“賽先生”在中國的傳播,認為中國文化影響了中國的民主和科學,認為這兩位“先生”很難請到中國來,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個阻力存在的緣故,這是他們認識的一個誤區。當時最有名的代表人物是陳獨秀,他認為中國的漢字很難裝載新的思想,因此要先廢漢字,暫且留下漢語;而且要將漢語改成羅馬拚音,這對中國有百利而無一害。胡適非常讚成陳獨秀的看法,他也深以為中國漢字是個很大的問題。最激烈的還有瞿秋白,他說,方塊字是全世界最可惡、最齷齪、最混蛋的臭茅坑。其實,瞿秋白書生氣十足,一肚子學問,古文念得比誰都好,寫的字也非常好看,可是他當初卻有這樣的觀點。魯迅也認為漢字阻礙了中國的前進,希望把線裝書統統扔掉,甚至講過很偏激的話: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新文化運動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發起的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另一方麵,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在他們那個時期,國家危機累累、積貧積弱,中國的命運危如累卵,他們急切希望中國強大,恨不得中國一天強起來,再加上少年熱血沸騰、年輕氣盛,對中國愛之深、恨之切,用魯迅的話說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以,他們陷入這個誤區是很自然的,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到了後期,他們的思想大都發生了重要變化,能比較客觀地評價中國文化,比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所表現的那樣。我們並不能因他們年輕的時候有過狂語,就認為他們一生都持這樣的觀點,而且還以此作為證據認為中國漢字不好。
毛澤東曾經比較客觀地講過,他說,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都要做曆史性的總結和繼承,剔除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弘揚民族的精華。中國漢字經曆了如此波折,到今天依舊生機盎然,可見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最精華的東西。我們現在生逢盛世,祖國強大了,經濟、國防、航天等都在全世界顯示了中華民族的輝煌,然而,這並沒有完成中國民族的偉大複興,在這個時候我國又提出要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這是一個偉大的進步。要想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我們就必須深入傳統文化的深層去了解我們的民族瑰寶,這當然也包含中國漢字。
中國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字,它本身有著豐厚的形象的、聲音的、意義的內容,這主要體現在漢字構造的六書上。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漢字構造的六書有精辟的解釋,六書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是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作者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許慎根據文字的形體,創立540個部首,將9353字分別歸入540部。540部又據造型聯係歸並為14大類。字典正文就按這14大類分為14卷,卷末序目一卷,全書共有15卷。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也就是說象形字就是字形是字義所表示事物的形狀,字形的比劃隨著物體的外形而曲直,日、月就是這樣的字。你看“日”,過去的寫法是圓的一點,“月”字,一彎新月。象形字的構型主要有三種。有描摹事物的整體輪廓的,如剛才說到的“日”、“月”,還有“鹿”、“首”,鹿字與梅花鹿及其相似,而“首”則是活靈活現的一個腦袋。有描摹物體的局部特征的,比如“牛”“羊”二字,描摹的是牛的頭部側麵和羊的頭部正麵。還有的描摹物體時附加了背景,因為這種字所表示的物體無法孤立地描摹,否則就會令人費解甚至引起歧義,故增加背景加以說明,讓人顯見其義,這樣的字有“果”,長在書枝頭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