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書法五講1(3 / 3)

中國的文字,你一看,就是有情界的。從上麵的六意,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漢字的字形和它所指稱的對象是緊密相連的,漢字的字形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自然之物,是對它們的模仿。《周易》中講伏羲作八卦,“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八卦是對天地、萬物的總結,漢字也是,而且漢字還更為形象、直接。這是中國人重視現實、此生的精神的體現,林語堂說中國人喜歡把人的此生當做藝術來享受,這是不錯的。中國人的這種現實精神就使得中國人很看重人的情感,漢字在構造時著重於它能夠表情達意。所以,中國字是帶著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表達了書寫者的個人修養、學識、人生閱曆、性格、審美偏好、書寫時的心情等多方麵的信息。有時候你看他的字,也許不認識,不知道字的意思,但是他點畫之美,乃在表現出的那種力量,你卻能深深地為之感動,這我在後麵還會詳細講到。

中國的文字是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無論是它的造型和本身的含義,還是它表現出來的情感。所以,如果你能感受它的字形肌體之美,又能懂得它的內容的時候,就到了一個審美的境界。

第二講與時俱進,多元融合:書法之美在乎自足包容

中國是典型的淡水文明、即農耕文明,這我們在之前提過,也正是這種文明造就了中國人安分守己的性格。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愛好和平的,沒有發動過一次本質意義上的侵略戰爭,在這種和平環境裏所形成的文化,有一種自足的性格,一種存在的意義。

中國書法作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有著鮮明的自足性,它經過長期的曆史發展,形成了一個自足的體係。

先秦時期還沒有真正的書法藝術,但是,那時雕刻在甲骨、陶器、青銅器等物體上的漢字已經具有了書法形式美的很多因素,線條非常流暢,字的造型講究對稱,注重字形的變化和章法,風格古樸等。比如說西周散氏盤上所刻的銘文,結構奇特古樸,線條圓潤而凝練,其整體朝勢是橫向的、而且重心偏低,頗有樸素厚實之感。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讓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使之整齊劃一,這時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秦統一後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金文是殷周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石鼓文則是刻在形狀像鼓的石墩上的文字。李斯的代表作秦泰山刻石是這時期的典範,刻字結構繼承了《石鼓文》方正豐厚、圓融渾勁的特征,但更為簡化和方整。字修長,呈長方形,線條圓潤流暢、疏密有致,給人以端莊穩重的感覺。唐朝張懷瑾誇獎泰山刻石“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圓妙絕”。秦代小篆,開創了書法的先河,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裏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結晶。

漢代出現了隸書,這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隸書與小篆相比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字形變圓為方、比劃改曲為直,這使得漢字日趨方正,漢字也叫方塊字,跟這個分不開。而且,隸書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派生出來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直至漢末,我國漢字字體已基本齊備。這時候出現了很多優秀的碑文,如《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簡稱《禮器碑》,它用筆細秀,氣韻端莊典雅,給人朝廷命臣之感,有廟堂之氣。還有,《漢合陽令曹全碑》,簡稱《曹全碑》,是漢隸中的精品,娟秀清麗,結構扁平勻稱,舒展飄逸,像風度翩翩的君子,筆畫正行,長短兼備。它與《禮器碑》都屬於秀逸類作品,但它的神采更為華麗、秀美、飛動,有“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態。

魏晉時期,是中國書法字體演變的重要時期,行書、草書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定型的。不僅如此,這一時期的書法理論也得到了發展,這些理論的實踐強化了書法的藝術性。魏晉時期有很多傑出的大書法家和優秀的書法作品,比如書法家有鍾繇、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王洵等;王羲之的《蘭亭序》被曆代書家推為“行書第一”。關於王羲之的《蘭亭序》出現過一次有名的爭論:郭沫若認為《蘭亭序》是後人偽托,但南京的大學問家高二適則不以為然,兩人就此展開爭論。就我來看,《蘭亭序》應該是真跡,因為《聖教序》裏集了很多王羲之的字,這些字與《蘭亭序》中的字如出一轍,完全出自一個人的手筆。不管怎樣,王羲之的行書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後世有評論稱“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右軍就是王羲之,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王羲之的書法俊逸、雄健、渾然天成,毫無矯揉造作之氣,被後世效法。王洵的《伯遠帖》也是個了不起的帖子,雖然就這麼點字,卻是乾隆最喜歡的《三希堂法帖》之一。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