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重文字的國家,中國的詩人是中國最高的一種認同。詩論高於書論,書論高於畫論,畫論水平比較差,也許我是畫家,挑剔得更厲害一點。可實際上也是這樣,在講國畫時提到的《文心雕龍》,它是南朝時劉勰的作品,到現在一千五百年過去了,但依舊保持著它的光芒;清代劉融齋寫的《藝概》,也是永葆光輝的;還有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是詩論裏無法媲美的。說起書論,唐代孫過庭的《書譜》、清代包世臣的《藝舟雙楫》和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講的是比較透徹的。
《書譜》唐孫過庭撰並書。書於垂拱三年(687),草書,紙本。縱27.2厘米,橫898.24厘米。每紙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餘字。《書譜》是中國書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提出他著名的書法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
書論中常有以自然之象來描繪書法用筆的特點,南宋薑虁《續書譜》說用筆要“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釵本來是古代女子盤發用的飾品,質地堅硬而有韌性,“折釵股”說的就是轉折的比劃圓潤飽滿。“錐畫沙”,以錐子劃沙,起止無跡,具有“藏鋒”的效果,而兩側沙子勻整凸起,痕跡中正,所以以此比喻書跡的圓渾。“屋漏痕”,房子牆壁裂縫間雨水留下的漏痕,凝重而自然;“壁坼”泥牆坼裂的痕跡,毫無做作的習氣。
《續書譜》薑夔仿效孫過庭《書譜》而撰寫,但並非《書譜》之續。全卷分總論、真書、用筆、草書、用筆、用墨、行書、臨摹、方圓、向背、位置、疏密、風神、遲速、筆勢、情性、血脈、書丹等十八則,所論書法藝術的各個方麵,實自抒其心得之語。是南宋書論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學術著作。
孫過庭在《書譜》裏講,書法的用筆“或重若崩雲,或輕如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列河漢”,重的比劃像天空中黑壓壓的雲層突然崩裂,輕的則像蟬那薄薄的翅膀;筆勢導來如同泉水流注,頓筆直下類似山嶽穩重;纖細的像新月升上天涯,疏落的若群星布列銀河6,一切用筆都源自對於自然萬物的模仿,正如畫畫,體現天地之大美,就能讓人心曠神怡。一個書法家寫的字,能夠給人新月出天涯時那種悠然的感覺;他在整個畫麵上點畫之間,像燦爛之星河陳列於河漢之間,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
書法的字形美是自然的,它源自書法家對自然的模擬和抽象。書法中表現的理也是符合天地之大秩序的。我們知道星河、無數的恒星,它們的運轉都是遵循一個規律的,自然本身有一個大目的在那兒。我們畫畫和寫字,比起宇宙的運轉來講,真是一個渺乎小矣的一個動作。所以講,我們對宇宙自然永遠就有兩個字--敬畏。
過去的詩人、書家、畫家都有一種人來瘋,因為中國的詩人、畫家都要種興奮的狀態,中國書法更是興奮的。懷素寫的《自敘帖》,可以講是狂放不羈,可你仔細推敲,沒有任何一點點畫是不中規中矩的。“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信可謂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精湛的書法好比大自然形成的神奇景觀,不是人力可以成就的妙有境界,是智慧與技巧的完美結合,是身心和手法和諧的結果;筆墨不作虛動,落紙必有章法。在一畫之中,令筆鋒起伏變化;在一點之內,使毫芒頓折回旋。現在有的人拿起字來狂寫,像真的似的,其實,滿幅敗筆,一掛到牆上,醜陋不堪,可能還自以為是書法家。
書法需要自然而然,任何一筆,看似書法家隨心所欲,實則是依循章法的,是對自然秩序之模仿。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講,“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亦未有不從規矩而出”,說的正是此理。你隻有把握了這個秩序,才有可能寫好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