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書法五講3(1 / 3)

但是,書法的規矩並不是一條一條的規定、你照著做即可。元代陶宗義在《書史會要》中講,“夫兵無常勢,字無常體,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日月垂象,若水火成型。倘悟其機,則縱橫皆成意象矣”,書法的字體正如自然萬物,變化莫測,需要你用心體悟,加入你自身的氣韻。“韻在書法中,是超越線條之上的精神意態。中國書法重視線條,但一個偉大的書家追求的是忘掉線條,從線條中解放出來,以表現書家心情境遇之悲喜怒憂,展露其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內心秩序或失序。書法之韻,通常指一種以書寫作者主觀審美體驗為主,或生動自然、或縝密洗練、或委曲含蓄的意味無窮的藝術氛圍。書法得其‘韻’,即達到自然隨化、筆與冥和之境。”

人的氣韻不是電腦程序可以模擬的。現在的電腦也可以敲出不同的字體,你一按鍵盤,電腦按程序以運行,字就出來的。但是它是僵化的,沒有任何美感,不能給人感動。因為,一方麵,它不是自然而然的,是人為造就的;另一方麵,它又是機械的,沒有加入人的氣韻,所以它無法與天地精神相往還。科學的確了不起,現在十幾個小時就可以到太平洋彼岸,但是幸福是多樣的。每天打電話是種幸福,可以問問遠方的父母是否安好;但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交通閉塞、音訊不通,那種苦苦等待家人來信的感覺又何嚐不是一種幸福?我給我太太有二百多封情書,如果當時電腦非常發達,還有手機的話,這些東西就都不存在的;即便我們留著發的郵件,但是隻有文字,寫信時那種心情也體會不出來了,但是看信卻不一樣,那個字有你的氣韻在。所以,我們在得失間還需要考慮,不能僅僅做一個電腦型人才,有了電腦萬事俱備,沒了電腦什麼都不是。這樣,我們就會失去很多樂趣,就會喪失詩意。

書法必須有書法家的氣韻,當書法家的氣韻能夠與天地精神向往還的時候,對於字體的運用就隨心所欲而“不越矩”了。他做到了這一點,也就意味著他寫字的動作與宇宙運轉運動相互協調,不斷地向宇宙運轉之理靠近,那他一定就可以成為一個傑出的人物。毛澤東的書法常被稱道,他的草書直追懷素、張旭,但他並沒有練過什麼字,為什麼?因為,他占了一個極大,以他的氣宇拿起筆來,那是天地為之久低昂。

比如,他寫的這首《曹操龜雖壽》,筆畫起落跌宕頓挫,輕重遲緩張弛有度,而且氣勢流暢、節奏明快。一開始,他安然落筆,接著順勢而下,筆畫輕快地躍動起來;等寫到“竟時”,筆畫開始拓展,力度有所增加;到“騰蛇乘霧”時又略帶回味之情,節奏有所放慢,為下一句蓄勢;“終為土灰”又雄放地舒展開來。整幅作品體現了他豪邁的氣概和樂觀的精神。

《龜雖壽》東漢曹操創作的一首樂府詩,作品富於哲理,闡發了詩人躊躇滿誌,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所以,好的書法作品是作者的氣韻與天地精神協和,氣韻融入天地間。在講國畫時,我們講過,書法本同源,同源於天大之大美,書法正是如此,無論是書法的字形還是書法中蘊含的理都來源於自然。正因為這樣,中國的書法家經常用自然萬象來陶冶自己的心靈,讓心隨物動。譬如,講懷素晚上聽嘉陵江水流的聲音,他草書大大進步,為什麼?嘉陵江水滔滔不絕、連綿不斷,懷素從中體會到了草書那種痛快淋漓的感受,所以他聽水聲而字進步。這個在心理學上叫連類通感,其實中國的文學家、藝術家、詩人都是這樣。杜甫在夔門聽到猿猴的叫聲,那聲音是那樣的幽怨、那樣的淒厲、那樣的無助,與他思念長安的心情如此契合,所以他寫出了“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的名句。如果,他這次經過夔門,聽到的是驢叫,他一定寫不出詩來,驢叫無法給人蒼涼之感。連類通感,必須有同類的性質,才能促使感受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