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隻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黃庭堅在《黃州寒食詩帖》後跋語寫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複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對這個帖子評價很高,認為它集顏真卿、楊少師(也就是楊凝式)、李西台書法之長,即便是東坡自己再寫一遍,也未必能寫得如此好。為什麼?因為這是一時所感,觸景生情、情到筆到,感情沒了就寫不出這種意境了。
李西台李建中,北宋書法家。字得中,號嚴夫民伯,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官工部郎中,曾任西京留司禦史台,世稱“李西台”。傳世墨跡有《土母帖》、《同年帖》、《貴宅帖》等。書得歐陽詢法,遒勁淳厚。行筆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亦妙,人多以為楷模。北宋黃伯思《東觀餘論》稱:“西台本學王大令(獻之)書,而拘攣若此,猶韓非之學黃老,李斯之師荀卿也。然觀筆勢尚有先賢風氣,固自佳。”宋高宗趙構《翰墨誌》稱:“本朝承五季之後,無複字畫可稱,至太宗皇帝始搜羅法書,備盡求訪,當時以李建中字形瘦健,姑得時譽,猶恨絕無異。”
虞世南寫《孔子廟堂碑》時“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不受外界的幹擾,沒有任何私心雜念,態度溫和,進入了一種舒暢恬靜的心境之中,所以他寫字時手腕清虛靈變,下筆鋒芒內斂,寫出來的字俊朗圓腴,端雅靜穆。
寫字當時的情狀、當時書家可能遇到的情況以及他那一瞬間的感覺和他寫字都有很大聯係。張旭寫《肚痛帖》,肚子痛,後門告急,他當然寫草書,來不及啊。他肚痛,你叫他寫大篆,那會有問題。懷素寫的《苦筍帖》大家應該知道,“苦筍及茗異常佳,乃可逕來”。就像範曾喝了一杯茶,覺得很好,就寫個條子請人再給我買兩斤。就是一個便條,結果成為千古傑作,為什麼?因為寫這個字的時候他比較隨意,沒什麼計較,完全是直抒心意。
情緒對書法至關重要,無論是喜是憂,“興到之時,筆勢自生”。黃庭堅記載了東坡兩次興起作書:
蘇子瞻一日在學士院閑坐,忽命左右取紙筆,寫“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兩句,大書、小楷、行草書凡八紙,擲筆太息曰:“好!好!”散其紙於左右給事,此偶然遇書。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禽已爛醉,不辭謝而就臥,鼻蔚如雷。少焉蘇醒,落筆如風雨,雖謔弄皆有義味,真神仙中人,此豈與今世翰墨之士爭衡哉!
東坡則讚揚石蒼舒“興來一揮白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這用到他自己也是極為合適的。興致一起,提筆便寫,兩句詩,楷書、行書、草書各種字體各來一遍,寫完還自己給自己叫好。有酒助興更是如此,小憩之後落筆如風雨,酣暢淋漓。怪不得黃庭堅認為他是“真神仙”一般的人,當時的文人墨客沒法與他媲美。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