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中國最典型的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文字“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完美表現。說到中國文字的簡練,不得不提對聯。好的對聯有駢文麵貌,講求嚴格的平仄格式和對仗;有詩詞韻味,意境優美,意在言外;有散文風骨,有所褒貶,有所表達。與此相應,詩歌也非常注重韻律的和諧,是帶著鐐銬的舞蹈。而這舞蹈的精美在於其高遠的意境,它言說了人類普遍的、共同的情感;這種情感是由真景物催發的,是詩人真感情的流露和真性情的體現。過之則反,陷入我執、陷入法執就會破壞詩詞之美。
第一講蒼天作帳,滴水成文:對聯之美在乎平仄相合
對聯,大家最常見的應該是春聯,偶爾去旅遊也能在一些古跡中看到對聯。對聯,又叫楹聯、對子、聯語等。從這些名稱中就可以看出來,對聯是由對著的,也就是字數完全相等的兩部分組成。上部分叫“上聯”,也叫“出句”、“對頭”;下部分叫“下聯”,也叫“對句”、“對尾”。
對聯最早脫胎於我國古代一種民族習俗--掛“桃符”。大家也許不知道懸掛桃符具體所指,但是掛桃符這件事想必都聽說過,因為大家肯定都讀過或者聽到過王安石那首膾炙人口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人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說的是元旦佳節,大家放鞭炮、懸掛桃符的情境。
懸掛桃符是為了驅鬼避邪。中國人自古就認為桃可以辟邪,在先秦的時候就有用桃木做的弓進行除災儀式的,到唐朝的時候出現了懸掛“桃符”這一習俗,到宋代變得盛行,一直到明清時代。懸掛桃符就是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再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或者張貼在大門兩側。北宋高承《事物紀原。桃版》講了度朔山的傳說後寫到:“故今世畫神像於板上猶於其下書‘右鬱壘,左神荼’,元日以置門戶間也。”
神荼、鬱壘門神,左扇門上叫神荼,右扇門上叫鬱壘。相傳遠古時候,神荼與鬱壘為一對兄弟,兄弟倆都擅長捉鬼,如有惡鬼出來騷擾百姓,神荼與鬱壘便將惡鬼擒伏,並將其捆綁喂老虎。後來人們為了驅鬼避邪,在門上畫神荼、鬱壘及老虎的像,流傳至今。
掛桃符的習俗雖然一直流行,但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最初人們隻是寫“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和畫其圖像,後來有人也在桃木板上寫上一些除禍祈福的吉祥話,漸漸地就衍生出對聯了。最早的春聯出現在五代,《宋史蜀世家》講:“孟昶命學士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說的是,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可是,當群臣們把對句寫好給孟昶過目時,孟昶都不滿意。於是,他親手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最早的對聯據《中國對聯集成江夏分卷》一書中記載,我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唐朝初期。是江夏王李道宗所寫,是一幅“題寺門聯”,內容為:深山窈窕,水流花發泄天機,未許野人問渡;遠樹蒼涼,雲起鶴翔含妙理,唯偕騷客搜奇。
對聯區別於其他文體最顯著、最基本的特征是它是對句,而這種對句表現在它的駢文麵貌。駢文也叫“駢儷文”或“駢偶文”,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猶如兩馬並駕齊驅,因而得名。有名的有曹植的《洛神賦》: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
尹恭弘的《駢文》中講駢文具有“五美”:裁對的均衡對稱美、句式的整齊建築美、隸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飾的華麗色彩美、調聲的和諧音樂美。的確如此,駢文不僅形式對稱、整齊,而且辭藻華麗、聲調和諧,讀起來暢快淋漓。
對聯句式靈活,長短自如,沒有固定的篇幅,少則三五字,甚至一個字,多則幾十字、數百字,它不像詩詞那樣強調押韻,但注重文字修辭,偶爾也采用典故,這些都深受駢文的影響。因此,對聯要有駢文麵貌,首先一定要工整、強調格律。
格律格律,由格式和聲律構成,格式一般就是我們說的平仄格式,而聲律一般都講求對仗。平仄就是把漢語拚音中的四聲分成平直和曲折兩類。中國的拚音有四個音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也就是現在說的一二三四聲。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對這些發音有很形象的說明,“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關於這四聲的平仄分類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最初的時候,去聲,入聲是仄聲,剩下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平和陰平,屬於平聲,上聲、去聲則屬於仄,取消了入聲。現在,我們一般還是援用最初的用法:平聲和上聲為平聲,去聲和去聲為仄聲。
一般而言,對聯講求仄起平收,也就是說上聯的結尾一般為仄聲,而下聯的結尾為平聲。它的格式是這樣確定的:把上聯的每句話的最後一個字的平仄標出來,再把它們按先後次序集中,就得出了上聯的格式;而下聯則正好相合。以李鴻章兄弟給曾國藩寫的挽聯為例。
李鴻章的挽聯是: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裏,安內攘外,曠世難逢天下才。
上聯每句的句腳為“年”、“傳”、“長”,平平仄;下聯每句的句腳為“裏”、“外”、“才”,仄仄平,仄起平收,且上下聯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