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的弟弟,大學士李鶴章的挽聯是:
經綸翊泰運中興,華夷仰異人,頂祝同欽,論立品在漢唐宋明而上;
恩誼荷師門獨厚,塤篪陶大治,心香永奉,願祀公於濂洛關閩之間。
上聯每句的句腳為“興”、“人”、“欽”、“上”,平平平仄;下聯每句的句腳為“厚”、“治”、“奉”、“間”,仄仄仄平,也符合仄起平收、上下聯相合的要求。
不同類型的對聯有不同的格式,它們的平仄關係各不相同。當專門研究作對聯時,對於平仄有更為嚴格的要求。比如蒲鬆齡的自勉聯:
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是一幅三三四七言聯,格式為: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和我的博士生也經常作對聯遊戲,有一次,有個學生出了個兩個詞“草原”、“硯台”,我做了一個四言聯:
蒼天作帳,滴水成文。
“蒼天作帳”是草原,以天為蓋,“滴水成文”是硯台,水化墨便可用來作文。上聯是平平仄仄,下聯是仄仄平平,恰好符合四言聯的格式要求。
講求格律不僅要注重仄起平收、平仄相合的格式要求,也要講求詞之間的對仗關係。詞性要對稱,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還要講究詞所指的東西的類別相對,意義相協調。
明末清初的金聖歎,以文學批評出名,對《水滸傳》、《西廂記》、《左傳》等書都有評點,“生聯死對”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他。他有一次閑遊金山寺,一高僧出對難他:“三更半夜三更半”,他冥思苦想無果,隻能悻悻離去。後來,他因“哭廟抗糧”被朝廷腰斬,行刑當日恰值春秋佳節,他突生靈感,對出下聯:“八月中秋八月中”,隻可惜無法親自對老僧吟出。
這副對聯的格式為:⊙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表示平仄都可以,沒有嚴格規定)。這是七言聯的一體,第一和第五個字可以不講求平仄。同時,這幅對聯對仗也很工整。“三更半夜”對“八月中秋”,是特殊稱謂;“三更”對“八月”,表時間;“半”對“中”,前三個字和末三個字完全一樣。
西湖花神廟的對聯,想必很多人都見過。裏麵還有這麼個故事,說的是一個老秀才遊西湖,即景擬出一幅疊字上聯,自己挺滿意。於是貼在花神廟大門口,求對:
翠翠紅紅,處處鶯鶯燕燕。
一個書童看到了,提筆寫道:
風風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出句格式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句的格式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而且,上聯寫西湖春景動人:紅花綠葉,鶯歌燕舞,到處融洽一片;下聯歎西湖四季皆美:晴雨兩天,早晚一日,年年時時都是美景。老秀才一看,對得不錯,不過又心有不甘,於是說,我的對聯前後可以調換位置:
鶯鶯燕燕,處處翠翠紅紅;
小書童將自己的下聯也前後顛倒:
暮暮朝朝,年年風風雨雨。
老秀才看了心服口服,顛倒後的對聯不僅平仄準確、對仗工整,而且意思也完整。
當然,格律的要求並不是死的,有的時候為了意思需要,也不用顧及每個字的平仄關係,正如林黛玉對香菱談詩時所講的,“若果有了奇句,平仄虛實不對都是使得的”。而隻需保持句腳的平仄相合和用詞的對仗即可。
曆史上有個很著名的故事,講的是宋神宗期間,遼邦派遣使者來中原,遼史想看看大宋是否真如他們自己所說的那樣有優秀的人才,於是出一上聯讓文武百官對:
三光日月星。
滿朝文武一看知道這是個極其難對的對聯:出聯首字是數詞,而這正是第二個名詞的種類,當時能看到的、自然有光的就隻有日、月、星三者。看起來,這似乎是個絕對,因為不管你對什麼數詞,總無法保證格式齊整,五字聯除卻前兩字,便隻剩三字而已。正當其他大臣抓耳撓腮的時候,蘇東坡對道:
四詩風雅頌。
遼史很驚異。因為朝堂之上眾人皆知,《詩經》大類有三:風、雅、頌,而雅又分大雅和小雅,是為四詩。還沒等遼史反應過來,蘇東坡又對到:
四德元亨利。
四德為元亨利貞,然而宋仁宗名為“禎”,趙禎,按照古代的風俗,臣子是不能直呼君主的名字的,所以諱去“貞”。
蘇東坡這兩個對句可以算是對聯史上的佳作,滿朝文武都暗暗叫好,心裏都佩服不已,也使來訪遼史大為讚歎:大宋果然有高才!
要作好對聯,這是第一步,需要在格律上下功夫。剛入門時,隻要注意仄起平收、平仄相合和用詞對仗;等非常熟悉後,可以嚴格要求,嚴格按照每種類型對聯對於詞的平仄要求來作對聯;到最後,格律爛熟於心時,就不需要為格律所束縛了,滿足最起碼的要求即可。
第二講荷風送香氣,鬆月生夜涼:對聯之美在乎兼備詩性
好的對聯要有詩詞的韻味,能營造意境,意在言外。一般而言,對聯想要有詩詞的韻味可以借助兩種形式:一是直接摘錄前人詩、詞或者散文中現成的句子或者聯字成聯,這有集句聯、摘句聯和集字聯;二是,通過意象的塑造來獲得詩詞的韻味,有創造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