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史詩》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統稱,傳由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創作。兩部史詩都分成24卷。《伊利亞特》共有15693行,敘述希臘聯軍圍攻小亞細亞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和勇將阿喀琉斯的爭吵為中心,集中地描寫了戰爭結束前幾十天發生的事情。《奧德賽》共有12110行,敘述伊薩卡國王奧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後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集中描寫了這十年中最後一年零幾十天的事情。史詩中體現了濃厚的英雄主義價值觀,同時再現了古代希臘社會的圖景,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情況,而且反映了邁錫尼文明,是研究早期社會的重要史料。
我給中國的詩歌下過一個定義:“摩挲音韻律,通郵人鬼神”。什麼叫摩挲音韻律?作中國詩,你不懂聲音,不懂格律,不懂詩歌的韻律,就談不上是中國的古典詩。聞一多曾經說過,寫詩詞是帶著鐐銬跳舞,這個鐐銬就是“韻律”,它是詩詞這個舞蹈的節奏,沒有它,這個舞蹈就跳不好,也激發不了讀者的情感。什麼是“韻律”?韻律就是指韻文的體製和格式,例如篇幅是有限製還是沒有限製;句式是整齊還是可以參差不齊;字聲是規定的還是任意的,用韻是劃一的還是錯綜的等等。
中國詩歌之所以注重韻律,是由中國文字的特性決定的。我們在第二章講到過,中國的文字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含義豐厚、形象可愛。不僅如此,漢字還有很多其他的特性。一字多音,比如,“好”,可以念成好,三聲,好人,是形容詞;也可以念成好,四聲,愛好是動詞。再比如,“長”,長城,二聲,屬於平聲詞;長大,三聲,屬於仄聲詞。一字多義,一個字有很多意思,比如說“目”,“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目”指看;“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生在此山中”,“目”事物外部的狀況。這一個字多義,為我們在詩歌創造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詞性可以轉換,名詞可以作動詞,比如“妻”,本是名詞,“妻之”,就變成了動詞:娶她為妻;形容詞也可以作動詞,“既來之,則安之”,既然把他們招撫來,就要好好安頓他們,“安”,本來是形容詞,這裏作動詞。漢字的這些特性往往通過讀音的變化表現出來,這跟造字時的情況有很大的關係。早期的文字,本來就是用來吟唱和誦讀的,這就決定了中國詩歌要關注韻律。
不同的詩有不同的韻律,嚴格程度也不一樣。早期的詩歌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詩歌,它們一般沒有明顯的韻律要求,而是通過疊字的運用使詩歌唱起來琅琅上口,比如黃帝時的樂譜,《承雲》之歌中有“熙熙、淒淒、鏘鏘”的句子。等到出現二言詩、三言詩,就不再是簡單地使用疊字,而是開始在韻腳和節奏上下功夫,出現了同字相協、同韻相協。
《詩經》的出現是中國詩歌史上劃時代的事件。《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零五首詩歌。詩經學有“六詩”、“六義”的說法,指的就是詩經體製和表現手法。《詩經》有三種體製:風、雅、頌,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有點民歌的味道;雅一般是宮廷宴會或朝會時演奏的音樂,又可以分為大雅和小雅;頌則是宗廟祭祀時候的歌辭,內容基本都是歌頌祖先的功業。《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賦就是排比;比就是比喻,興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詩經》的句式非常靈活,字數沒有規定,但以四言詩居多。因其本身便是歌辭,所以音調和諧,極具音樂性,這主要體現在重疊的運用和韻腳的使用上。重疊有疊字,比如“碩人敖敖”、“築之登登,削之馮馮”;有疊句,《國風風相鼠》“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相鼠有齒,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有疊調,比如《碩鼠》。用韻也較為靈活,大致有三種形式:四句詩隻有第三句不用韻,比如《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句詩中雙句用韻,單句不用韻,比如《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彼周行。”因結尾是虛詞,所以在虛詞前再押韻,構成“富韻”,比如《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楚辭,一般認為,這是屈原在楚國民謠的基礎之上創造的一種新體詩,代表作是屈原的《離騷》,所以也有人把楚辭叫做“騷體”。楚辭帶著極為濃厚的楚地,也就是現在的湖南湖北一帶,的鄉土色彩,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楚辭中大量地使用了“兮”字,這在當時發音有點像“啊”,是個擬聲的語氣詞,並形成了“三、三、兮、三、三”的基本格式單位,比如《離騷》,“既替餘-以蕙-兮-又申之-以攬。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雙音節詞和單音節詞配合參差錯落,旋律和諧優美,富於音樂性。楚辭的用韻一般為四句一節,偶句用韻,一節換一個韻,比如《離騷》。也有不規則的押韻,比如一句用韻,三句有韻等,並且一韻到底,比如《九歌》。
楚辭之後,詩和樂就分家了。到漢代,能配樂唱的為樂府詩;不唱而僅僅吟誦的為漢賦。樂府詩比較著名的就是兩漢樂府,是漢朝朝廷樂府係統或相當於樂府職能的音樂管理機關搜集、保存而流傳下來的詩歌,按照作用可分成兩部分:一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相當於《詩經》中“頌”;二是樂府民歌,即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漢樂府在篇章上長短不一,字數多寡懸殊:最短的是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隻有十六個字;最長的是《焦仲卿妻》,雖然版本不一,但基本都是一千七八百個字。由於要配樂演唱,所以樂府比較重聲調,而不太重視用詞,有的樂府詩還有隨意拚湊的痕跡。漢賦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興致,具有“鋪采擒文,體物寫誌”的特點,鋪陳辭藻、彰顯文采,側重於摹寫事物,以物寫誌,篇章結構上多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漢賦主要有騷體賦、大賦和抒情小賦三種。漢賦常采用駢文格式,對仗工整,音調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