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賦》節選惟西域之靈鳥兮,挺自然之奇姿。體金精之妙質兮,合火德之明輝。性辯慧而能言兮,才聰明以識機。故其嬉遊高峻,棲跱幽深。飛不妄集,翔必擇林。紺趾丹觜,綠衣翠衿。采采麗容,咬咬好音。雖同族於羽毛,固殊智而異心。配鸞皇而等美,焉比德於眾禽?於是羨芳聲之遠暢,偉靈表之可嘉。命虞人於隴坻,詔伯益於流沙。跨昆侖而播弋,冠雲霓而張羅。雖綱維之備設,終一目之所加。且其容止閑暇,守植安停。逼之不懼,撫之不驚。寧順從以遠害,不違迕以喪生。故獻全者受賞,而傷肌者被刑。
當然,這並不是說,你在寫的時候總是想:“為什麼我寫不好呢?我什麼時候才能寫得跟杜甫一樣好?”這是空生煩惱。中國的詩詞殿堂,是向所有年齡段的人、所有學曆的人、所有經曆的人敞開大門的,沒有可進不可進這一說。不過,入門後是否就能登堂、入室呢?這需要自己花費一定的時間和努力。除了極為少數的天才,大部分有所成就的人都是依靠勤奮、日積月累成就的。尤其是3現在的學生學習更是不能和古代的學生相比,我們要學更多的數理化知識,學更多的應付各類考試的東西,衡量的標準也往往是考試考了多少分。古代的學子一開始學的就是四書五經,衡量的標準也是飽讀詩書,出口成章。比如王勃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世人就稱為神童,現代就恐怕很難有小學生達到這樣的水平,因為整個社會環境和學習知識的內容變化了。王勃二十幾歲就能寫出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現在很難了,因為年輕人都在為就業、生活而奔波。其實,不要考慮這麼多,先好好積累,厚積才能薄發。
當然,這並不代表現代人就不可能學好詩,作好詩,更不用說不能學會欣賞詩。馬克思說一個哲學家和一個車夫的原始區別比白狗和黑狗的區別還要小,這說明隻要你不是白癡、不是智能障礙,就可以使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王國維可以算近代學問第一人,他的學問怎樣成就的?他每天必須花兩小時看書,這是最低限度,決不能動搖,正是這種持之以恒的積累,才使得他寫成了諸如《人間詞話》這樣的千古佳作。我也很重視堅持學習,我每天早晨一直堅持五點鍾起來看書,這種堅持非常重要。一個人記憶力可能有點差距,但這個差距也是可以補償的。《秋興八首》提到“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這個匡衡就是記憶力不太好的人,結果人家念二十遍,他念二百遍,結果成為著名的經學家,還官至丞相。所以講抓緊時間,尤其年輕一代的人,不要虛度。
第二,太注重別人的評價,為功名所困。現在的社會就是一個節奏很快的陌生人社會,信息越來越便捷,但是實際上不代表每個人對其他人就越了解。陌生人社會會導致一個標簽社會,就是我們去看待他人往往就會簡單地看他身上的標簽。比如有人說你認識範曾嗎?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但是一說這個人是個著名的畫家,還是一個書法大家,詩詞也非常精通,這些標簽一貼,別人就馬上肅然起敬,至於這個範曾的作品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好像就不重要了。這是這個社會的弊病,會導致很多人越來越功利化,一功利化就會為功名所困,什麼都端著,就難以有很大的真正的成就。其實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情,要想有所成就都要能夠放下。如果放不下,想得詩詞外麵的東西太多,詩詞本身能夠給你的東西就少了。現在一些年輕人,才剛開始寫詩就想著成名成家,整天感慨為什麼不如某人有名,這是空生煩惱。在詩詞上有所成就,就像畫畫和寫書法一樣,4是一個厚積而薄發的過程,你無法限定時日。大師是呼喚不出來的,比如黃賓虹,他70歲之前,你怎麼呼喚,他也出不來。到了80歲,輝煌;90歲,成了不朽的大師。所以,千萬不要給自己製定個指標:哪一年我要成為名家,哪一年我要成為大師……你越執著於名利,那麼你離“內美修能”就越遠,離本真也就越遠,你的詩詞就不可能極好。隻要我們平心靜氣地、念茲在茲地、朝斯夕斯地做我們自己喜歡的事情,“一息尚存,從吾所好”,就能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