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利用補貼收入節稅
一、補貼收入的規定
根據規定,對企業取得的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專項用途並經國務院批準的財政性資金,準予作為不征稅收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從收入總額中減除。這裏的財政性資金,是指企業取得的來源於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財政補助、補貼、貸款貼息,以及其他各類財政專項資金,包括直接減免的增值稅和即征即退、先征後退、先征後返的各種稅收,但不包括企業按規定取得的出口退稅款。
因此,如果房地產企業能從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獲取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專項用途並經國務院批準的財政性資金,就可以將該部分資金從房地產企業的計稅收入中分離出去,從而達到節稅的目的。
二、補貼收入節稅處理
【例5-8】東方房地產公司獲取稅務部門返還的財政補貼100萬元,列入其他收入進行核算,該筆資金明確用於建築環保項目。
1.東方房地產公司在進行企業所得稅申報時,如果不分離該筆收入,則該筆收入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不考慮其他因素)為:100×20%=20(萬元)。
2.東方房地產公司在進行企業所得稅申報時,如能從收入總額中分離該筆補貼資金,則該筆收入需要繳納企業所得稅(不考慮其他因素)為0。
由此可以看出,房地產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如能獲取到財政、稅務主管部門規定專項用途並經國務院批準的財政性資金,不僅可以解決企業流動資金不足問題,而且可以達到節稅的目的。
5.3.2利用存貨進行節稅
一、存貨的概述
存貨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為銷售或者耗用而儲存的各種資產,如庫存商品、產成品、半成品、在產品以及各類材料、燃料、包裝物、低值易耗品等。存貨是資產負債表中的重要項目,也是利潤表中用來確定構成主營業務成本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多計期末存貨成本,必然會降低本期銷貨成本,誇大本期收益。此外,本期期末存貨成本的多計,又會增加下期期初存貨成本,從而使下期的銷貨成本提高,降低下期的收益。如果相反,則會導致另一種結果。
二、存貨的計價方法
存貨有五種計價方法,會產生不同的後果。企業應當采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或者個別計價法確定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因此,企業在選擇計價方法時,應注意相關法律法規的約束。
1.先進先出法。
這種方法是以一個假定前提為原則的,即材料先入庫則先發出。根據這一假定,企業對發出的材料和結存的材料進行計價。按照這一方法,企業材料成本按照其入庫先後順序進行計算,先入庫的材料先計入成本。這種計算方法的好處是,企業期末存貨因為都是最後進的貨,成本會比較接近於市場價值,缺點是工作量比較大,計算起來非常麻煩。
2.加權平均法。
它又叫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說白了,就是將每次進貨的金額相加,得出一個總金額,再將每次進貨的數量相加,得出一個總數量,兩者相除,得到一個平均數,作為材料的成本。采用這種方法,因為隻在月末計算一次,比較簡單,得到的是一個平均結果,對成本分攤較為折中。
3.移動平均法。
它又叫移動加權平均法,可視為加權平均法的一個變種。這種方法就是在每次收到材料後,以本次購進材料的金額加上此前所有結餘庫存材料的總金額,除以現有總的存貨量,作為現有庫存材料的平均成本。這種方法得出的結果是最為客觀的,但如果碰上習慣少批量多批次采購的企業,采用這種方法將會相當麻煩。
4.個別計價法。
它也叫具體辨認法。這種方法在每次領用或發出材料時,按照其入庫時的實際成本作為該材料的成本。此法在計算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時比較合理、準確,但工作量較大。
能否正確地確定存貨價值與能否正確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存貨計價對企業的收益和應稅所得額均有直接影響,會計製度規定的存貨計價方法又有多種,不同的計價方法對企業利潤和納稅多少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因而企業在選擇存貨計價方法時,可選擇一種使其稅負較輕的方法。
在價格平穩或者價格波動不大時,存貨的不同計價方法對成本影響不大。
若遇通貨膨脹,價格水平處於不斷上揚的狀態,推延所得稅的繳納時間就很必要。通常企業選擇的程序為後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先進先出法等。采用先進先出法計算存貨成本,其發出存貨價格是前期購進存貨的價格,在通貨膨脹率高、存貨儲備時間較長的情況下,這部分補償價值已無法再購到等量的相同存貨。這會造成企業成本補償不足、利潤虛增、應補償存貨耗費的部分資金被國家以稅收的形式抽走的結果。而采用後進先出法計算存貨成本,其期末存貨價格接近於期初存貨價格,發出存貨價格符合市場價格,銷售產品成本提高,應納所得稅減少,能較好抵減通貨膨脹給企業帶來的損失。
加權平均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由於以平均價計算成本,故所得稅稅款介於兩者之間。
5.3.3利用折舊進行節稅
一、折舊的計算方法
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因發生損耗而使價值減少,為了使固定資產由於損耗而減少的價值得到及時補償,應按期間收入與費用配比原則,將其以折舊費用分期計入產品成本和費用,否則就會影響利潤和應納稅額。
固定資產折舊的計算方法很多,常用的折舊方法有以下幾種。
1.年限平均法。
年限平均法是根據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扣除預計殘值,按預計使用年限平均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年限平均法又稱使用年限法、直線法,它將折舊均衡分配於使用期內的各個期間。因此,用這種方法所計算的折舊額,在各個使用年份或月份中都是相等的。其計算公式為:
固定資產年折舊額=原始價值-預計殘值+預計清理費用預計使用年限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根據實際工作量計提固定資產折舊額的一種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單位工作量的折舊額=固定資產原始價值+預計清理費用-預計殘值應計提折舊資產的預計總工作量
3.加速折舊法。
加速折舊法又稱遞減折舊費用法,指固定資產每期計提的折舊費用,在使用早期提得多,在後期則提得少,從而相對加快了折舊的速度。加速折舊有多種方法,主要有年數總和法和雙倍餘額遞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