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政策門檻、人們的儲蓄習慣、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等種種原因,中國經濟資本貧瘠,很多企業尤其是民營中小企業,資金匱乏往往成為他們的軟肋——“貸款難,難於上青天”,稍有不慎,他們就有可能倒在資金鏈斷裂的漩渦中,這就為外國資本提供了趁虛而入的機會,這也使得外國資本得以合法、合理地摘下中國多年經濟積累的桃子。
我們不否認,仍有少許外國資本發揚國際主義精神,不遺餘力幫助中國企業在市場上深耕細作。但更多的外國資本,則是郎鹹平口中的禿鷹,以資本為杠杆,外國資本撬動中國的財富,大量財富源源不斷被抽向國外。
無論是在金融界還是實業界,都閃現著外國資本狡黠的目光,他們大張旗鼓的以救世主的角色出現,讓中國企業感激涕零,暗中卻不斷聲色的吞噬中國企業的心血和財富。所謂的治病救人的靈丹妙藥,也不過是鱷魚的眼淚甚至糖衣炮彈。
外國資本最擅長玩金融遊戲,也最容易胃口大開,從一些數字可見一斑:
2006年,美國高盛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以37.8億美元為代價入股工商銀行,拿到中國工商銀行10%的股份,收購價格為1.16元。隨後,工商銀行上市,以2007年1月4日盤中價格6.77元計算,三家外資公司可賺2460億元人民幣。
2006年,香港恒生銀行、新加坡新政泰達和國際金融公司以每股2.7元總價27億購買興業銀行10億股。興業銀行上市後,股價飆升到37元多,三家外資公司淨賺約340億。
2006年,美國花旗銀行出資60億控製了廣東發展銀行。此時,廣東發展銀行已擁有3558億元總資產、27家分行、502家網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