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誰動了中國的奶酪(3)(1 / 1)

在實業,外國資本不僅要掠奪中國的資本,而且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還不停地用鞭子抽打企業快速上市,被風投逼迫著上市,企業難免急功近利,急於創造一飛衝天的奇跡,做了短命奔跑的兔子。世界上的五百強,哪一個不是背著厚厚的重殼在時間的長河裏慢慢爬行,才熬到了基業長青。然而,國外的風險投資,卻不願意也不想給中國企業機會。對於他們,企業才是真正像“養豬”一樣,不管是打激素還是使用催化劑,他們隻想豬在市場上有個好賣相,賣到他們滿意的價格,他們就能拿了錢走人。而至於後來消費者是否對豬肉的質量滿意,該企業日後是否被誠信圍攻,並不是他們關心的話題。

受金融危機與三聚氰胺及地震影響,中國乳業的日子並不好過,蒙牛的日子尤其過得慘淡。因三聚氰胺事件引起的產品召回和注銷部分庫存,將令蒙牛支付20億元的成本。2008年底,蒙牛發布業績預警公告稱,2008年全年虧損約為9億元,這是蒙牛乳業自2004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麵對著緊張的現金流和被惡意收購的危險。

佛家有語,“今日之果,昨日之因。”蒙牛頻頻陷入危機,甚至差點被惡意並購,都是“一頭牛跑出火箭的速度”惹的禍。

1999年成立之初,蒙牛的營業額隻有3700萬元,近10年的快速發展後,僅2008年上半年蒙牛的營業額即達到137億元,其中僅2002年蒙牛的銷售額就增長了20倍。蒙牛之所以跑那麼快,一方麵源於蒙牛太想做大做強,另一方麵也是為了避開對賭協議這把懸在蒙牛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VC從來就不會送給企業免費的午餐,蒙牛要獲得資金就必須獲得代價。2003年,蒙牛與摩根士丹利、鼎輝、英聯三家投資機構簽訂了“對賭協議”,協議約定:

在2004年至2006年三年內,如果蒙牛乳業的每股贏利複合年增長率超過50%,三家機構投資者就會把7830萬股轉讓給金牛(為蒙牛在海外上市注冊的殼公司);反之,金牛必須將最多7830萬股股權轉讓給VC。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