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認為這根本不是一種正確的態度,“大拒絕”的結果隻能圖一時的痛快而已,當虛假的轟轟烈烈的抗議過後,所謂革命的人們又和他的資本家老板一樣,開著漂亮的小汽車,購買著亂七八糟的商品,整天沉浸於流行音樂、低俗的通俗小說的消費中。“大拒絕”的結果就是最大的順從。弗洛姆清楚地說,精神分析的目的,不應該是幫助個人去順從社會,最根本的是幫助個人重建自己的理性。
在原來同事們的攻擊麵前,弗洛姆既有理有利又有節地回擊著,好像山崖上的勁鬆,不管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他仍然廣博地進行著研究,繼續發展自己的思想。並不像以前的同事們所批評的那樣,弗洛姆不是一個新弗洛伊德主義者,他雖然和所謂的新弗洛伊德主義者保持密切的關係,在研究上都很強調文化的作用,但是他們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至少弗洛姆是一個綜合了弗洛伊德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者。
◎4.現代人批判——逃避自由
1941年對於弗洛姆來說是不同尋常的一年,他的扛鼎之作《逃避自由》出版了。這本書使他名揚天下,它綜合發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馬克思的社會學說,被譽為社會文化領域心理分析研究的傑出典範,弗洛姆也一舉成為美國最著名、最受歡迎的心理學家。
現代人對自由的逃避,一直是弗洛姆關注的焦點,在這本書中,弗洛姆提出了一個全新而令人震驚的觀點:中世紀的社會令人安全而不自由,現代社會自由而不安全,所以現代人寧願逃避自由以尋求安全的庇護。
弗洛姆略顯憂傷地說,隨著中世紀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人們愈來愈與他賴以存在的土地、群體疏遠了,他獲得越來越多的自由,然而他的不安感和恐懼也越來越大。在激增的恐懼和不安的侵襲下,他無法承擔自由的重負,最終倒向了諸如法西斯主義的懷抱,幻想通過賣身投靠來獲得安全與滿足,這就是法西斯主義產生的心理基礎。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深刻地表達了他對人類曆史的看法,在他看來,現代人在走向自由的途中,擺脫了前個人主義的束縛,卻未能獲得個人自我實現這一積極意義上的自由,這就是說,他的理性、感覺、激情和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的表達。自由給尋求人帶來獨立和理性,同時卻又使人變得孤立而無所依靠,導致了深深的焦慮和無能為力感。就像一個貪心的人,他懷抱著西瓜又想揀地上的芝麻,結果揀到了芝麻丟了西瓜,什麼都沒有得到,卻又使自己陷入一種進退維穀的境地。
人們無法忍受這種無依無靠的孤獨感,不得不麵臨著艱難的抉擇:要麼從自由的重負中逃走,進入一種新的依賴並屈從於它;要麼追求一種積極的自由,即那種建立在人的獨特性和個性特征基礎上的自由。
如果說,當初該書的發表目的是對法西斯極權主義如何能夠產生的心理基礎進行探討,那麼,弗洛姆對逃避自由的心理機製所進行的哲學和心理學的思考,戳破了人們心理的虛假保護層,讓赤條條的心靈無遮無攔地呈現在世界的麵前,無處可逃。弗洛姆的研究有著廣泛的人學意義,給我們對人性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弗洛姆沒有空泛地讚美自由是個好東西,在他看來,自由的含義是曖昧不明的;擺脫束縛的人不要高興太早,這種方式得來的自由是片麵的,是一種消極的自由,而真正積極的自由,存在於人的自覺地實現自己的潛能的過程中。因此我們可以得出,整天把自由掛在嘴邊的人其實就是最大的不自由,跟著感覺走的人在感覺自我良好中更是找不到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