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你將會像神一樣(2 / 3)

我們必須是政治的人,我甚至可以說,是與政治極為相關的人。

弗洛姆明確地說,知識分子不應該是一個社會體製內的附屬物,他應該是社會的良心,知識分子的首要任務就是竭力探求真理、宣講真理。為國家製定方針政策不是知識分子的責任,這是政治家的職責,知識分子的根本使命就是勇往直前地、毫不考慮自己和他人私利地追求真理。如果知識分子把發現和宣講真理的社會作用,局限在為任何政黨綱領和任何政治目標服務,那麼不管這種綱領和目標多麼值得讚頌,知識分子也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最終也不能完成他們最重要的政治職責。弗洛姆說,政治進步依賴於我們對真理知曉的程度。

◎2.為人類的生存而寫作

如果我們仔細地瀏覽一下弗洛姆的作品,就會發現他的興趣十分廣泛,而且在他的作品中關涉到現代人生存處境的方方麵麵。弗洛姆一生精力旺盛,各種著作加起來超過20本之多,本本經典,並被譯成多種文字。他早期的作品都是以論文專題的形式出現的,著重闡述了他分析的社會心理學方法。

繼《逃避自由》發表之後,他主要研究了在社會同化和社會化過程中,人的心理需求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密切關係,他不斷地擴展了弗洛伊德的裏比多理論以及他的狹義的人的形象。功夫不負有心人,1947年他的研究成果《為自己的人》出版了,這本書可以與他的第一本書《逃避自由》相媲美,很快風行全世界。

從多方麵來說,這本書就是上一本書的續集。在這本書中,他主要討論的是倫理學問題,亦即討論那些引導人實現其自我和潛能的規範和價值的問題;另外他也探討了各種性格之間的倫理關係,從而形成了他的“性格學”。弗洛姆的人道主義思想在這本書中得到集中體現,他所追求的倫理學是普遍的倫理學,這種倫理學的基本立場就是:

(道德標準)不應該根據一個人是否適應於他的社會來決定,而是相反,必須根據社會是否適應了人的需求來決定,必須根據社會起的作用是促進還是阻礙精神健全的發展來決定。

弗洛姆反複強調說,每一個人本來都是“普遍的人”、“完整的人”,因為“每一個人都代表著全人類”。倫理學家的使命就是維護和加強人類的呼聲,去認識對人來說何為善、何為惡,而不管他對特定進化階段的“社會”是善還是惡。倫理學家可能是一個“在荒野中呼喊”的人,但是,隻要這種呼聲始終存在,毫不中斷,荒野就會變成良田。

1955年,弗洛姆又出版了一本力作《健全的社會》。從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的角度出發,弗洛姆試圖指出,20世紀民主體製中的生活現實,導致了人們再度產生逃避自由的企圖;他指出人的基本感情並不像有些人說的是根植於人的本能需要而是由於人類生存的特殊條件造就的。人與自然分家之後,它便喪失了先前那種與自然相聯係的原始紐帶,於是,他需要找尋一種新的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

在此弗洛姆清楚地指出,要使社會成為健全的社會,需要人以主動的精神,積極負責地參與社會實踐;人必須以創造而不是毀滅來超越自然這個原始的家園,獨立的人必須聽從倫理、道德和良心的聲音,發展自己的創造傾向。

人是目的,決不是一種使用手段;物質生產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物質效力;生活的目的就是要施展人與生俱來的創造力,曆史的目標就是要把社會改造成受正義與真理支配的世界。這些便是一切批判資本主義製度的人,所依據的公開或含蓄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