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幫助我們正確的理解你的孩子的特質,即出類拔萃是特質,平平常常也是特質。傳統的認識隻是我們理解孩子行為表現的基本常識,並且可以說幼年和少年時期表現出類拔萃的孩子並不比表現平平常常的孩子有多大優勢,因為,看似平常的孩子,他的潛在與生俱來的優勢可能會在發育發展的下一個階段表現出來,出類拔萃僅僅是我們的“理想”,而並非他們的現實,在現實中我們沒有能力主控整個社會形態讓他們從一個“理想”(我們在他們身上實現的最初的理想)走向另一個“理想”(我們希望看到的最終結果)。我們已經成為“過去”,我們並沒有給他們留下一個理想的現實,所以這些理想缺 乏實現的基礎。而生活的魅力,正是這種“不確定性”包藏著危機與恐慌的魅力。他們會比我們更早體會到這一點。誠如人們所關心的“早熟”,我們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們,對他們的未來現實而言,是多麼不合時宜,多麼可笑。
健康的孩子都是“早熟”的孩子,我們需要的是以現代的頭腦去理解他們的“毛病”、“偏差”。最保守的作法,我們也可以將他們分為:才智優先型、才情優先型、才能優先型。這三種能力與我們現在認識到的智商、情商、財商相吻合。這裏講的少年兒童的“才能”,是他們最早表現出的動手、動腦、應對恐懼、獨立行事的綜合能力。由於他們這時的腦力處於“散發”即觀察理解階段,所以還不表現為直接的智力。中國人認為小孩是“三歲看到老”,就是指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這三種以優先帶動整體的才能的發展趨勢通常不為改變,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不變,不變是有原因的,變也是有原因的,中國人的這種傳統的看法因為是以孩子將會能否吃苦耐勞、身體是否健康,是否會孝敬長輩為出發點,所以對大多數孩子的成長是有害。因為這個觀點隻對財商型孩子最有利,也是中國人傳統的大器晚成的有力注腳,智商型的孩子的優勢被忽略,對情商型的更是一種打擊。須知,不同類型、不同特質的孩子,各有各的優勢,被忽略,受打擊是對多數寶貝成為天才最大的“殺手”。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忽略一個孩子,更不能“打擊”孩子。我們需要理解孩子,理解每一個孩子,真正地愛護他們,才能發現他們的特質。事實上智力優先發展型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往往是處於明顯的優勢,而才情優先發展型的孩子在“三類天才”的全程快車中,最早的搭上天才快車的早班車的孩子,他們有可能在14歲就成才一直到28歲這個年齡段機會都屬於他們,他們可能在藝術或準藝術領域脫穎而出,並大顯身手。而智力優先發展型是在24歲開始搭上天才快車的,所以我們稱其為中班車,在之後的14歲即到38歲,是他們的完全成長期,成為 各個領域的專業天才。
需要說明的是,才情優先型與才智優先型、才能優先型是可以互相轉變的,早先才能優先發展的後來可能智商領先,也可能情商得到充分發展,隨著機遇,進入藝術領域或進入專 業領域,才情優先型與才智優先型也會因為“一優而全優”變成全麵發展或具有了其他才能而發生轉變,改乘“中班”或“晚班”快車。由此可見,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都有許許多多的機會成才,關鍵是需要我們去理解、關心、保護,最終促其成功。
普遍化的特殊才能(特殊天才的“普及版”劃分)
如果我們引用過去的天才兒童及傳統的神童的思想,它的害處將大大超過其益處,即使我們用當代的“超常兒童”的概念去理解,對你的孩子那也是非常有害的。 因為,“神童”大概是百萬個兒童裏麵才能有一個,但是我們若以20世紀初,特曼的“才智”和“天才”的140分和170分的智商值去理解,這個比例將成幾十倍幾百倍的提高,如果再以美國現代教育專家西德尼·馬蘭提出的由專業資格人士所確認的才智與高天資的定義,即把兒童的傑出能力理解為①一般性的智慧能力(高智力),②特殊的學術才能(在一個甘願做出努力的領域,所表現出的非凡才能),③創造性的或富有成效的思維(創造新穎、複雜、豐富思想和非凡才能),④領導能力(鼓勵他人達 到共同目的的非凡才能),⑤視覺和表演藝術(繪畫、雕塑、戲劇、舞蹈、音樂等藝術追求 中的非凡天資),⑥掌握巨細運動能力(如競技、技巧等非凡的才能)。那麼,天才的比例就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比較接近了,依據1983年,美國28個州,運用馬蘭的上述定義鑒別天才兒童,大概占4%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