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塔夫脫認為具有高度創造性才能的兒童,大至有如下表現和特征:
1.好問。
2.喜歡以其獨特的方式做事。
3.喜歡獨自工作。
4.喜歡動手,參與意識強。
5.想象力豐富。
6.具有通過多種途徑思考達到目的,“歪點子”多。
7.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8.能產生新穎的思維。
9.毫無限製地表示存在的不同意見。
10.喜歡並情願冒風險。
11.具有強烈的愛恨意識。
12.對人的本性非常敏感。
13.辦事不注意方法,並對細節缺乏興趣。
14.對社會的可接納性缺乏注意。
15.有好高鶩遠的傾向。
超出想像發展(現實世界的變化比想象還快)
如果我們對孩子缺乏足夠的寬容和愛,他們都很難成為天才。就像我們不能理解我們還未理解的事,我們也很難理解孩子們的成長,如果用我們的價值體係去衡量他們“這是荒唐的”;用我們觀點去看待他們“這是無知的”;用我們的方式去訓練他們“這是錯誤的”。那他們能成為天才的將相當少,而實際他們成功的非常多,因為他們比我們聰明,他們受我們教育,聽我們講道理,但並沒有完全按我們的意思去做。因為沒有不變的理,他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隻有變是不變的。即使是一個“質”不能變的東西,“量”也在變。以“品質”為例:在上個世紀初以及更早的時候,畏懼死亡就無“品質”可言,無論是追尋上帝、真理、 還是科學,都是如此(例如耶穌,加利略,諾貝爾),稍後,吃苦耐勞就是一個人幹任何事的品質(例如牛頓,艾略特,卓別林),而如今這些不僅大多數被人們放棄,而且堅決背離。現代人“培養孩子”講“吃喝玩樂”,不讓孩子吃好,就沒有成功的保證,要讓孩子吃出健康,活得精力旺盛,玩出品味,玩出興趣,要保證他們快樂,從而保證他們健康成長。現實世界的變化,比我們想象的來得快得多,大得多,人們往往以保守的觀念去衡量現在的孩子,不僅非常落伍,也非常有害。以過去的標準去要求現在的孩子,等待你的隻有失望,似乎沒有一個孩子可以成才。而事實並非如此,這就是我們的想像與現實的差距。我們早已衰退的大腦不再有靈敏的情緒,不能為他們再做些什麼。他們誕生在一個新現實中,這個新現實給了他們非同尋常的感覺,與我們不一樣的智慧,保證他們在這個現實中發掘新思維新智慧攫收成功。
四、父母可以創造的奇跡(左、右腦要均衡發展)
每一個孩子可以成功的機會很多,但大多數的成功都與父母有著直接的關係。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誰比父母對他們的影響更大!父母的努力決定了他們的外部環境。他們自身的努力隻是在這樣的環境裏如何保證做得更好,而無法突破環境的限製。他們到了一定的年齡感受到環境的限製之後,便開始萌生獨立意識,而外在的表現往往是首先掙脫父母的束縛。對父母的不滿還會使他們的產生逆反心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父母就是孩子的環境,當父母的選擇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時,父母就是他們追求成功的最大障礙。很多素質較差的父母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少年兒童作為一種充滿靈性的生命,他們對周圍環境的反應是非常敏感的,環境對他們的成長是否有利,他們能非常準確地感受出來。他們因為年幼,無法用完整的理性和方式進行思考,但他們所感受到的壓力會幫助他們作判斷和選擇,並以非理性的情緒和方式表現出來。他們的各種情緒深刻地表達了他們的潛能、願望及要求。一個因逆反心理和情緒惡劣而毀掉前程的青少年,其實是被他們的父母毀滅。因為孩子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環境,他們要想成功相當難。因為,他們若想獲得成功,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改造自己的生活。
“孟母三遷”就是父母可以做到的事,我們並非每一個父母都那麼為了孩子不遺餘力,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可以做的事非常多,每一個父母都必需要有為孩子改造環境的意識。如果沒有能力改變環境,那就應該考慮改造自己。因為每一個父母都是孩子的成長“環境”。父母這個“環境”比社區環境更重要,特別是對智力發育遲緩的兒童來講,大門外的那個環境對他沒有多少意義。但一個充滿愛心的母親,可以通過訓練培養使一個弱智兒智力得到開發,進而讀完小學、中學、大學。今天人們在這方麵創造了許多奇跡,其實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了。如果一個孩子是天生的弱者,那麼讓他來到這個世界的父母就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幫助他 、扶助他,使他成為一個強者;為他創造與其他孩子公平競爭的的條件,這是一個基本準則。沒有不能成功的孩子,也沒有不能培養的障礙兒童。現代人創造的奇跡說明即使是弱智兒,他們的智力、才智、才能都可以得到發展,同樣能成為天才。用心培養孩子,用心去理解孩子,為他們創造好的環境,幫他們創造奇跡,不遺漏、不忽略任何自己可以做到的事,不放棄任何努力,這樣每一個父母都可以創造奇跡。為了孩子每一個父母都應該創造奇跡,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隻不過是要用心去做每一件小事,用愛心去做每一件事。最終是,小事助他成功,小事創造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