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沒有人知道的秘密(2)(3 / 3)

生物進化可以提升對環境的適應性

居於進化巔峰的人類,正具備可克服任何環境維持其生存的能力“腦力”。狼童的頭腦亦善於學習狼的習性,可適應其環境。為提高這種環境適應性,言行控製中樞的大腦,最好在出生時呈白紙狀態,也就是尚未形成神經網路的狀態。這恰如記憶容量較大的電腦,具備多功能且能輸入因應狀況的程式以發揮其功能。

大腦在嚐試錯誤的行動中,一旦做出圓滿適應的行動時,即以形成神經網的形式,記憶其行動模式。它經常讀進更能反應圓滿的行為程式,所以早期培養特別重要。

人腦的形成類似生物進化的過程。在母體內先由早期進化的部分開始發育,在胚胎發育三個月的階段,像爬蟲類的腦會先形成求取生存功能的神經控製中樞,接著形成所謂哺乳類頭腦的內分泌控製中樞,主要部分有下視丘與腦下垂體等。約在胚胎發育六個月期間,這些神經中樞是與生俱來的,控製程式編入在器官結構裏,完全沒有個人差別,並沒有腦力差異等問題存在。

另一方麵,大腦思考控製中樞,自胚胎發育六個月前後到出生之間逐漸形成,最近的研究認為:控製的程式並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出生後各種經驗中,經過嚐試錯誤的學習所產生的。因此,端視累積什麼樣的經驗,即可形成不同的神經網絡或機能,進而顯示個體能力的差異。可見本質上人類腦力並沒有差異而是依據神經網路的學習形成,可以學會任何的能力。

胎兒腦部從中心部位開始形成,懷孕第五個月,即在第十五周左右,腦幹的細胞長成,其接線工作大體完成。腦幹是鼓動心髒,司掌呼吸及消化吸收、維持胎兒生命的重要部位。具有感覺、意識、智能等功能的大腦皮層,到第二十七周左右,會開始快速成長。

懷孕到第七個月,腦部形狀已跟大人並無兩樣。到這個時期,腦部表麵會開始形成皺紋。頭部的大小,亦即腦部容量,也會迅速發育長大。在第二十周左右,頭部最大直徑為五公分, 重量60克;由於這個時期胎兒體重約為650克,頭部等於占了約百分之十的體重比率。母親的肚子也在這個時期開始明顯突出。

懷孕第二十七周,是胎動趨於激烈的時期,往往會看到嬰兒在肚子裏時時轉變方位的動作。 這是因嬰兒的手腳快要碰撞子宮壁引起的,可見大腦皮層的控製機能已有了充分準備,也證實其已具備知覺。

懷孕第九個月,即到第三十二周時,神經細胞的數目已接近成人,約在4億到5億個之間。大腦皮層基本的皺紋形狀,也在這個時期形成,萬一胎兒早產,出生的嬰兒亦能維持生存機能。

不過,仍須注意嬰兒還不能依自己的意誌活動。由於大腦皮層的機能尚未完成,嬰兒大部分動作都屬於反射運動,並未經過大腦的指令,如耳朵的聽力,或某種程度的記意力等等,其功能尚未完整形成。

因此,如果誤解上述意思,以胎教名義硬向胎兒灌輸知識,反而會帶來不良的影響。

因此,特別提醒孕婦,不要以物理的、精神的各種方式衝擊胎兒。保持心境平和的狀態,最好常聽古典音樂,由於古典音樂會營造柔和安靜的氣氛,使身心放鬆,對胎兒右腦的發育成長有所助益。等到胎兒出生後,再施以適當的教育,才有事半功倍之效。

大腦--人類成長的鑰匙

大約在七十年代,捷克一位女心理學家芭捷克,經實驗證實新生兒具有完整的知覺。她做了一項實驗訓練新生兒的反應,讓新生兒聽到鈴聲會向右,接著使用蜂鳴器,如能向左就賞給糖水喝。如此反複訓練,最後新生兒已習慣聽到鈴聲就向右,聽到蜂鳴器就向左。

然而,令人更驚訝的是,在這項條件反應完成後,新生兒就不再有反應了。在對鈴聲或蜂鳴器未熟悉之前,新生兒會用心學習,但等到他熟悉“這套遊戲規則”,他很快就會放棄。人和狗不同,狗對同一條件反射會一直反複地有所反應。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是否表示新生兒也具有思考力?縱使不懂語言,新生兒仍然可藉由印象來思考,因此新生兒具有敏捷的思考力。

實際上,剛出生的嬰兒聽到任何聲音,都會有明顯的反應;拿東西在嬰兒的眼前晃動,他會隨著移動的東西一起轉動。他們絕對不是如一般人認為“耳朵聽不到,眼睛看不到”的狀態。但是你若叫他的小名,不會有任何反應;所以,對嬰兒出聲的同時,也要動動他的手或身體,總之,要給他“複合刺激”才會有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