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五大才能與訓練(財商型孩子的才能訓練與啟蒙)(2)(3 / 3)

下麵的練習在於幫助他們獲得觀察的能力,否則這些能力從幼年時期到未來,一直都未得發揮。

在戶外找一處不易被幹擾到的地方:你家的後院、公園一角,或其他野外的地點。讓孩子在某一地點停留一小時,不做別的事,僅隻四周觀望。盡可能留意周圍的環境,試試觀看一些不明顯的事物,看看“藏”在大自然內的景物。看他們能否學到卡拉哈利土著或是愛斯基摩獵人的明察秋毫。

然後,再試試極目四望,不要盯著某一特定事物觀看,而隻是輕鬆的四處觀望。注意四周的景物,看看他能否知道在他背後是何景物。在同一地點,另選幾個不同的時間來觀看。當你花更多的時間讓孩子觀察周圍的環境時,留意他對空間的感受改變了多少。

2.美的感受(培養藝術欣賞的能力)

前述的觀看經驗,可以產生另一種在感知上更具美感的直接觀察。這一種感受空間的智力,是室內設計師、建築師、畫家、雕刻家,或是藝評家所具備的,也是一流人才的素質構成。

這種視覺感受力對構成一件藝術作品的要素非常敏感,包括線條、形狀、體積、空間、平衡、明暗、勻稱、式樣和顏色。藝術家對這些要素的感受都特別敏銳。例如,畢加索在一次訪談時娓娓敘述他對色彩的強烈感受:“我在楓丹白露的樹林中散步,一下子便得了綠色消化不良症,我非得把這種感覺傾倒在一幅圖畫上不可。”

同樣地,俄國畫家衛斯理康定斯基回憶第一次使用顏料時的感覺,他寫道:“我那時十三四歲,以積存了好久、好不容易存得的一些零錢,買了一盒油畫顏料。直到現在,我仍能看到這些顏料由軟管中出來的情景。我的手指一擠,這些顏料就興高采烈地、熱熱鬧鬧地,或是既正經又浪漫地,或是若有所思地出來了。這些稀奇可愛、叫做顏料的東西,有時是野性大發地,或是因得解脫而喟然歎息地、憂傷地、堅毅不拔地、柔順隱忍地、頑強自製地、情緒不安地出來了。”

這位藝術家透過這樣的繪畫所展現出的自我,便是他留下的遺產。他期盼人們喚醒自己內心中類似這樣的感受,使我們能從作品中真正體會到藝術家的創作情懷。英國藝術史學家肯尼斯克拉克敘述他幼年在倫敦參觀日本藝術展時,第一次與藝術創作心靈相通的感受:

“在畫廊的盡頭,是一小段階梯,我們疲累地登上樓,進入另一陳列室,霎時,我滿懷激動。室內兩側正展覽著畫屏,畫中的花朵美得醉人,我不僅驚喜地愣住了,而且覺得自己置身於一個新世界。由形狀和色彩之間的關係,我見到了一種新秩序,一種一切都各就各位的穩定狀態。”

當我們聽克拉克敘述,他在55年後到日本參觀東京附近的一處寺廟時,竟認出了以前見 過的這些畫時,他的兒時經曆就更顯得非常神奇了。(這些畫在他小時候--1910年期間曾運至倫敦展出)。美感敏銳的人,便能領會繪畫藝術散發出的迷人神韻。

下麵的練習,可幫助孩子培養藝術欣賞的能力以滋潤他們的美好理想。

帶孩子到附近的美術館或私人畫廊去參觀,(如果不方便的話,就找一本圖片精美的藝術史的書。例如,簡森中文版的《藝術史》,讓這本書做為他的行動畫廊。)在美術館內隨處參觀,直到他遇見一件或一組在某方麵吸引他的作品(繪畫、雕刻、拚貼畫、組合物、攝影)。讓他體驗到自己對作品的直接感受,而不要一開始就聚精會神的看細節;抱持開放的胸懷,迎向令他驚訝的一些意外;注意他的視線落在何處,並且留意視線從作品的這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的情形;當他在觀看作品時,何者最吸引他的注意力?是色彩嗎?空間的運用嗎?構圖嗎?還是某種難以說明界定的事物?不要立即就想分析他所見到的作品,且先留意他的感覺,是喜愛?是厭惡?或是其他什麼感覺?

在美術館內的時間限製在一小時之內,然後,你可以根據他的反應了解他的內心。過一兩個月再回到美術館去,再帶他去看看。

帶他們到美術館觀賞藝術原作,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觀賞繪畫、雕刻或建築的古典名作,據說會使某些敏感的人心跳加速、情緒起伏、感覺暈眩,或甚至產生幻覺。這種反應稱做“史丹道爾症候群”,因為一位名叫史丹道爾的19世紀法國作家,曾經將他看到佛羅倫薩的壁畫時,自己無法抑製的激動心情記載下來。雖然這種情況比較罕見,不過,由此也可看出藝術對人類心理所產生的巨大衝擊力。

一般而言,美術館之行所帶給他的體驗,可能隻是喚醒他的視覺,以及加深他的美感,無論怎樣都可以激發他們心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