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大問題的探究,各人看法不一,因為自我具有多重麵貌,我們無法做精確的描述。對某些人而言,自我像是紐約市的火車總站,負責調度我們一生當中所做的各式各樣複雜的事情--計劃、希望、渴望、立意做某事、實際采取行動,以及承擔無數的重責大任等等。對另一些人而言,自我好似心智的“杜威十進位製”,我們所有的經驗都儲藏在自我裏麵,當我們麵臨各種壓力需要救援時,自我便召喚這些經驗來幫助我們。而對那些信靠神靈的人而言,自我猶如一塊“純意識的鑲金寶石”,它已超越了為俗務奔忙的、較低層次的自我。
不過,無論人們如何界定它,當我們在研究人類的智慧時,“自我”都占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麵對“自我”時典型的財商型孩子比成年人的意識還清晰。並可以從中看到作為偉人 具有的品質。
1.概念性的自我
如果我們叫一個3歲的幼兒指指自己,他可能會把手指放在自己的肚臍上。若以同樣的問題,問一個較大的孩子或一個成人,他們的手也許就會指向胸口或頭腦。三千五百年以來,關於自我究竟何在的爭論,各家之說莫衷一是,有的認為心或肝是“我”的本源,也有人認為鬆果腺或其他某個與頭腦有關耳的器官,才是意識的發源地。更甚的是,確定自我的特質,要比找出自我在人體中的位置更為困難。
也許,我們不易為自我下一明確定義的原因,是由於我們所找尋的目標也正就是那從事尋找 的主體。換言之,如果自我簡單到一種我們能夠了解的程度,那麼,我們也就簡單到一種我 們無法了解自我的程度了。早在公元前五百年,佛教大師就已將自我視為一種概念,他們認 為在意識的核心部份,並無任何有形的自我,而隻有與空幻的自我附著在一起的思想、情緒 、感覺和意念。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家也認為自我是無形的,他們的觀點與佛家的說法大 體一致,認為自我隻不過是一張非常複雜的心理地圖或是一係列的背景知識與經驗,而借助 這樣的地圖或以往的知識、經驗,使我們認知周邊環境的心理活動,能運行得更有條理。
對財商型孩子而言事實上確有“真實自我”;這一真實自我,是在個人與周邊 的環境,以及與自己親密的人相互作用時形成的。這一真實自我,是一個人的創造生命自發 性,以及心理健康的源頭,威廉·詹姆士對這一自我概念,做了最好的綜括說明:“我常覺 得 ,要了解一個人的個性,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出這個人自認為,當持有那樣的態度或觀點時 ,自己最有作為、最有精神的那種心態或道德觀。在此刻,內心中會有一個聲音說:‘這是 真正的我!’”根據《找尋真實自我》一收的作者,心理學家詹姆斯為斯特森的研究,真實 自我包含下列各成分:
能夠在充滿活力、激昂興奮,和自動自發的情況下,去深刻地體驗各種 不同情緒的能力。
有自信、能堅持己見。
有自尊。
能夠了解自己痛苦的情緒。
做事為人肯擔當、重承諾。
有創意、能與人深交。
有獨處的能力。
斯特森強調,這一真實自我並不因時空而改變。他說:“無論得意或失意,心情好或心情 差,是成或是敗,一個擁有真實自我的人,他的本性永不改變,即使在他成長時,也仍舊一 樣。”
影響這一自我發展的關鍵時刻,似乎是在一個人的幼年時期。一個嬰兒,若能在生活中得到 關愛、鼓勵,並有足資表率的對象供他學習模仿,以及能從他人眼神中見到適當的“反映” (母親眼中的光芒在說:“你來到世上了,我可愛的小寶貝!”)那麼這個嬰兒對於自我就會 產生正麵的印象,並且他的真實自我也不斷地得到肯定。反之,一個幼兒若生長在一個充滿 恐怖、沮喪、憎恨、冷漠的家庭中,就會形成反麵的自我形象。此一反形象並將尾隨進入他 的成年生活中,帶給他許多痛苦,這種情形會造成一種“虛假自我”:這是一層僵或是凡事 都要求其完美的麵罩,他戴上這麵罩,作為他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緩衝,或是使他不會受到無 價值感,或無力感這些情緒的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