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目標陳述中尚須包括成就標準。例如,給明珠一堆髒衣服,明珠會毫無錯誤地將白衣 服和有色衣服分開;給維澤一個球,維澤會丟十尺遠,給子宣一張算述練習紙,子宣會在道 題個位數加法中做對百分之八十。成就標準主要是告訴我們在訓練結束時要做到多好或多正確。若一個目標能包含行為動作、情況、標準,則訓練者就很容易達到訓練效果。而且由 目前狀況進到下一個狀況也較易有穩定而較快速的進展。
選擇目標時重要的考慮點是,所選擇的行為以在正式塑造計劃結束後仍能持續獲得增強者為宜。教一個社會性退縮的孩子參與合作性活動,可以有來自同儕、玩具或遊 戲設備的增強。同樣地,基本技能如走路、閱讀、說話等,也易由不同來源變得增強。個人 和社會性的技巧可由來自他人的回饋,以及邀往愉快的情境而獲得增強。
另一個有關的考慮是選擇目標時,應以教後即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者為主。這些行為可包括 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準備餐點、使用電話或打掃房間……等。經常的練習機會、偶而的增強 ,往往就足以維持經由逐步養成而建立的行為。
練習:選擇目標
①請指出目標行為:
②此目標是否反映了計劃的共同參與?是否
③此目標是否包含行為動詞?是,否。
④此目標是否包含行為出現的情況?是,否。
⑤此目標是否包含行為的成就標準?,否。
如果上列有任一項為否,請重寫第一項的“目標行為”以包括缺少的項目。
⑥重寫之目標:。
當你找出了要塑造的行為並且在行為目標上達成共識之後,便可開始設計執行的計劃。首先 描述終點目標,其中必須包含情況、成就、標準等。
(第七節)“隔離”策略
運用隔離的基本步聚
1.選擇隔離的對象
隔離策略的運用,在家庭中,常有效地用在2~12歲的孩子。在養護機構中,適用於任何年齡、任何類型的發展障礙或行為問題的孩 子 。在運動場或商場上,則能有效地用於隊員。
隔離常被誤用於青少年的情形。家長經常在采取“限製活動範圍”時違反隔離的一些基本 原則。這也是父母經常對青少年子女使用“限製活動範圍”而不曾奏效的原因之一。所犯的錯誤包括以下兩點:
①父母未曾事先指出或告訴青少年子女,什麼行為出現時會被限製活動範圍。
②父母沒有把限製活動範圍的處罰期間縮短。如此一來,每次不適當行為出現時,就難以 采行這種處罰方法。尤其是當父母限製子女整個周末的活動,甚至限製活動達數周之久時, 更是如此。這不僅降低了處罰的有效性,並且阻礙了子女學習 期望行為的機會。另外,父母常犯的錯誤是在憤怒時限製孩子的活動範圍。這使得孩子以 為他們之所以被處罰是由於父母生氣,而非由於他們有不適當行為。
對孩子而言,和他們約法三章往往較隔離更為有效。但偶而將他們自電話、音響、電視隔 離開來,較有效果。
另外一個常見的誤用隔離的現象,是對青少年的停學處分。對缺課、抽煙或有其他不當行為 的學生予以停學,不啻是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和所喜歡的外麵世界接觸。要減少青少年的非期 望行為,與其停學,不如將他們放在學校某間完全無趣的房間內一段時間,要來得更為有效。
隔離對有自我刺激行為的孩子是不是適當的。有些孩子花很多時間做晃手、搖頭等類似自閉的的行為。他們會認為隔離是一種增強,因為在隔離時,他們更可以在無人打擾下專心做自 我刺激的行為。
現在,請將你打算運用隔離技巧去改變行為的對象名字、年齡、以及與你的關係寫在下麵。
姓名
年齡
與你的關係
現在你已選出擬用隔離改變行為的對象,接下來就是指出行為了。
2.界定明確指出擬改變的行為
第二個步驟是,明確決定擬改變的行為是什麼。由於隔離是為了減少行為的出現,必須明白 指出你不希望看到的行為。這通常不會太難,因為我們大都易於忽略好的行為而留意那些令 人不悅或煩惱的行為。在采用隔離策略時,明確指出那些是擬減少或維持的行為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
對於一個我們想運用隔離去改變的行為,所下的定義必須包含四個要素:
誰?什麼?何時?以及何地?也就是說,要明確指出誰的什麼行為?需要在什麼時候以及什麼地點隔離?
林太太擔心她和五歲女兒小莉的關係。林太太經常叱責或打小莉,尤其是在痛打小 莉 後往往因為自責及沮喪而暗自流淚。可是小莉並不因為經常受罰而有改進,反而越來越 不合作。媽媽要她做東,她偏做西,並常拿走三歲弟弟正在玩的玩具,或推他、碰他、踢 他,以致於弟弟常哭著去找媽媽。林太太和她先生常為小莉的事起爭執。林先生怪罪林 太太對小莉不是太嚴就是太鬆,即使他自己不見得比較會管教孩子。
當林太太被詢及她最想改變的行為是什麼時,她的回答是小莉的反抗性及敵對行為。經過簡 單說明,林太太進一步界定,反抗性行為是:在她下指令的五秒內,小莉表現出不理睬、或 說“不”、“我不要”或其他負向的回答。林太太並決定記錄小莉起床後,對她所發出的前 十個指令的反應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