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相應的管教方法(9)(3 / 3)

你的朋友,指導者或夥伴可協助你設計情境。一個扮演被隔離者,一個扮演 記錄者。然後彼此變換角色以充分練習。

情境:請設定一個能描述下列人物的情境:

目標人物:你的角色:記錄者:(將指導角色扮演的進行並給予回饋)。

記錄表:列出行為檢核項目

扮演你的角色的人1 2 3

練習1. 2. 3. 4.

隔離 1. 2. 3. 4. 5. 6. 7. 8. 9. 10.

請和你的指導者檢查一下上列各點。

9.複習

現在你已準備好運用隔離策略減少你所選擇的行為。讓我們再重新回顧一下 前麵提過的步驟。

複習一一-界定或明確指出擬改變的行為

請描述你擬改變的行為。(請參見步驟二)

誰?

什麼行為?

何時?

何處?

複習二--評量所選擇的行為

請描述你所評量的行為的目前水準。(請參見步驟三)

複習三--選擇隔離的場所

請描述隔離的場所。(請參見步驟五)

複習四--決定隔離時間的長短

請描述你要隔離多久,以及用什麼方式注意隔離時間?(請參見步驟七)

要隔離多久?

我要用離時間。

複習五

請翻到前麵“記錄表--列出行為檢核項目”,看看你在角色扮演中,運用隔離 策略時的備忘錄是否周全?

是,否。若否,請就你認為該添加的注意事項列 下來:

潛在問題與出現抵抗時的對策

雖然隔離看似簡單,但若有抵抗出現則相當棘手,因此你應有成竹在胸,以 備抵抗出現之用。大多數的抗拒是可避免的,隻要你在他有良好行為出現且未使用隔離 之前,以平靜的口吻解釋隔離就可以了。

雖然如此,抗拒仍可能出現。如果某人有任性、故意的習性,則在采用隔離 時,將耗費較多的力量與時間。以下介紹幾種策略:

對以尖叫、踢門、叫罵等方式抗拒去隔離的人應延長隔離 時間。告訴他:“你再這樣,多隔離一分鍾!”“再多隔離一分鍾!”。請保持冷靜的語氣! 你如果提高嗓門或大聲叫罵,你就輸了。

(第八節) “自我控製法”的運用

1.自我控製的步驟

孩子行為改變的方法, 通常包括人們能透過控製的方式來改變孩子先前已有或隨後會有的行為。自我控製方法亦能 應用 在孩子改變自己或控製自己的行為上。下麵以範例說明六種不同的自我控製法。雖是分別討 論,但是為了確保成功,這些步驟經常合並運用。範例中說明了不同的自我控製法合並運用 的情形。

(1)自我觀察

孩子往往不知道自己種種行為表現的程度。習慣性行為,會變得自動自發。如果有機會仔 細觀察自己的行為,行為經常會有所改變。自我觀察即是係統化觀察自己行為。這些觀察不單單隻是注意自己此時此刻正在做什麼,而是還得針對某一特定行為,進行 持續觀察並且記錄出現的次數。如果密切掌握自己的行為,行為是會有所改善的。

比如,有位老師對班上學生不以舉手而用喊叫的方式發問或回答問題,深以為苦。學生或許 知道自己在叫喊,但是並不知道他幹擾別人的程度,以及為何必須中止這種行為。老師可以 為這些學生設計一張表,讓他們自己記錄每一次衝口喊叫的行為。學生可以用劃記來看看行 為出現的頻次。單單觀察喊叫的頻次,可以減少這種行為出現的次數。

為什麼自我觀察能夠改變行為,真正的道理我們並不完全了解。有人說,觀察提供了回饋, 促使孩子運用自我增強及自我懲罰等其他自我控製技術,來控製他的行為。這其他技術將在 下麵逐一介紹。不過,重要的是自我觀察本身就有助於改變行為,並不需借助其他方法。

自我觀察是大多數自我控製技術的關鍵。自我觀察提供了行為發生頻次的基本資料。在自我 控製法的運用中,行為頻次的資料在推斷一個人應在何時給予行為的結果方麵,是不可或缺 的。自我觀察也可以配合其他技術運用,例如:係統性注意、父母或老師的讚賞等。這些人 可以對當事人正觀察中的行為頻次的改變,給予讚賞之類的增強性結果。

下麵是運用自我觀察所要記住的一些重要原則:

以極清楚的詞彙來確認所要改變的行為,使當事人能夠觀察頻次。

提供當事人一些記錄行為的簡易方法。(例如易於計次的檢核表或記錄卡等)

評量方法或資料表一定要讓當事人能看出自己的行為是否變好?變壞?或沒有任何改變?

對某些當事人來說,為便於了解行為每天的改善情形,亦可用圖表來記錄行為。以圖表或類 似的記錄方法來記錄行為,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別人也可了解進步情形並給予增強。

下麵是自我控製技術中,正確運用自我觀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