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相應的管教方法(10)(2 / 3)

(3)自我懲罰

自我增強的方法,通常是用來增進某些特定的目標行為。然而,有時候,行為改變計劃的主 要興趣,有時是在抑減某特定行為出現的頻次。懲罰即是為此目的而采用的方法。自我增強 技術即使是用來消除行為也十分有用。增強是著重在增進那些與不良行為不相容的行為上。 例如,假若孩子不順從父母的要求,有時懲罰不一定就有效,倒不如把焦點放在增強孩子聽 話的行為上。話雖這麼說,懲罰對父母或教師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經常是有效的“助手” 之一。因此,懲罰也經常有助於達成自我控製的計劃。

自我懲罰是指當事人在表現某一特定行為之後,自己對它付出所厭惡的後果。 如同自我增強一樣,自我懲罰也需要當事人觀察其目標行為的表現,而後對這一結果給予 懲罰。行為的觀察提供了何時,應予以懲罰的訊息。

自我懲罰在行為改變技術過程中很少被單獨使用,理由很多。一般的看法是使用基於懲罰的 方案並不可取。懲罰方案也許會產生一些不良的副作用--如哭鬧、侵犯性行為等。而且, 懲罰方案並未教導當事人什麼才是適當的行為。到後來,當事人通常都會發現,懲罰方案不 像以正向增強為主的方案那麼好用。

假使懲罰方式沒有和增強一起應用,上述的缺點就會連帶發生。自我懲罰還有一個問題。因為當事人不喜歡長期持續地處於自我懲罰的狀態之下,所以不大願意實行行為改變方案。

自我懲罰通常是含包括在自我增強的計劃裏。為期望行為而給予的正向增強,若輔以不良行為處罰方案,效果常會增加。舉例來說,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在學期一開始,就被要求就指定的家庭作業或是數學習題,實施自我計分這些行為(指做作業或數字習題)與自我增強(計分)有關。另外有些行為,如上課遲到、打架、喧鬧,則可在計劃中采用懲罰的方式來抑阻。假如有這些行為,就要學生自己扣掉已得的分數,因為學生不可能像給自己增強結果那樣熱衷於給自己懲罰的後果。

以下是運用自我懲罰宜注意的要點:

首先要求當事人自我觀察,以取得所要改變的行為的資料。

選擇當事人所嫌惡的後果。當出現不適當的行為時,當事人能夠且願意自己執行這種懲罰。

明確分辨哪些行為是要予以懲罰,哪些是要獎勵的。

同時運用自我懲罰與自我增強方法,來確保適當行為的發展。

(4)替代反應訓練

另一種自我控製的技術,是訓練當事人做出可防礙或取代他正試著控製的另種反應的行為。 其目的是以另一種反應來替代,或改變反應的方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經常運用替代 反應的 方法來控製自己的行為。例如,我們會緊抿著嘴來抑製自己,以避免在某一特殊場合中發出 不當的笑聲;或是閉緊雙眼來避開令人緊張刺激的情境;或是嘴嚼口香糖以抑製煙癮。這些 例子,即是自己以另一種反應來控製原有反應的行為。

就這種自我控製技術來說,替代反應訓練是以另一種反應替代一種不希望出現之行 為的特殊訓練。每一個人都能運用這種技術於包羅萬象的日常生活中,以妨礙或替代 不希望有的行為反應。最普遍的替代反應訓練是運用在焦慮的控製上。在我們的生活情境裏 ,無論成人或小孩都隨時感受到焦慮。當事人以替代反應訓練來抑阻焦慮反應,最典型的方 式是訓練當事人做肌肉放鬆。“放鬆”可以用多種方式去練習。當指導者引導當事人做深度 的放鬆後,有些人確能改善緊張或使肌肉鬆弛。當事人為放鬆自己,或許可以做一些有益於 放鬆的事,如想一些令人高興的事,通常會有效果的。

在學會替代反應之後,當事人就可應用這個技巧在各種情境上。譬如,一個患高血壓的人, 必 須學習如何放鬆自己。他可以每天在上班時用上幾次,在開車時用上幾次,或者在晚上睡覺 前用上幾次。在某特定的情境裏會感到緊張時,他也可運用放鬆的程序來抑製。這個放鬆的 過程是一種自我控製的方法,因為這個人可按日常情境中的需要應用替代反應。

運用替代反應訓練時,應記住的要點如下:

教導當事人一種可妨礙擬改變之行為的行為。

檢視該項行為是否發展順利,且當事人能以自己的方法加以應用。

下麵例子說明替代反應訓練的方法:

“小凱,羞!羞!像個小孩子”,“小凱,羞!羞!像個小孩子長不大”。

小凱羞的轉身就跑回家。他知道自己在吸吮大姆指時的滑稽樣子。幾年來,吸大姆指的習慣 讓他困擾不已。今年秋天他就滿九歲了,他真想停止吸吮大姆指的習慣。於是他和媽媽商量 要怎麼辦才好。媽媽建議他,每當想吸大姆指的時候,就盡量嚐試去做別的事,來打消這種 念頭。他們一起決定讓小凱隨身攜帶一些糖果或口香糖。當他想把手放到嘴裏的時候,可以 用吃糖果或口香糖來取代。開始時,若小凱在家,他的媽媽會幫忙提醒他並且給予讚賞。他 們母子倆都知道吃太多的糖並不好,但假使能夠改掉吸手指頭的習慣,那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