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小凱以吃糖果或口香糖來替代吸吮指頭的習慣是很困難的事。但是三個星期過後,很明顯 的,小凱已成功地減少了吸吮手指頭的次數。
請解釋什麼是替代反應訓練:
(5)刺激控製
我們的行為經常受各種情境、人,及環境中其他事件刺激的影響。例如,一個人在家和在 學校裏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不一樣。同樣地,一個人在自己家和在別人家中作客,及在 正式宴會或速食店裏吃飯所表現出來的餐桌禮儀就有不同。而且,在場的人不同,所表現出 來的舉止行為也會有所不同。再舉個例來說,小孩子與友伴說話的語言、態度,就不同於與 父母或老師的說話態度。
由於每個人的學習經驗多少有些不同,因此,其行為往往因某些情境因素而受影響。特別是 ,在某個情境下,有些行為會得到增強,有些則否;有些人會給予增強,有些人則不會。事 實上,每個人都會在一些很特殊的情境中,學習如何表現出一些特定的行為。在某個情境下,會表現出某種行為,通常是因為在過去相同的情境中曾被增強過。基本上,一個人的行為 是在刺激控製之下表現的。刺激控製(包括情境、人物、發生的事)決定了行為表現的反應方式。
能了解那些刺激會影響行為的人,就可以掌握所處的環境,以使期望行為盡可能出現。運用刺激控製來作為自我控製的技術,其主要任務是在評估:
1.行為在何種情境下受到 控製。然後,
2.重新建立一個助長預期行為發生的情境。
例如,在餐廳裏,用餐後,服務生通常會讓顧客點些甜點。有些人無法“控製自己”,不去點甜點來吃。假使飲食過量是一個問題,對於了解刺激控製的人來說,他可以運用這種技巧來避免點心的誘惑。在用餐之後,他會謝絕服務生請他點甜點的好意,以控製他所不希望有的行為反應(吃甜點)。這種藉由消除刺激(叫甜點)的方法,來避免食用餐後點心的做法,是相當容易做到的。
同樣的道理,有些住在宿舍的大學生往往在學習上有困難,原因是當他們正坐下來準備功課時,桌上可能就擺著收音機、家裏寄來的信,以及電話機等,而室友的喧鬧聊天更是經常使人無法專心於功課。上述這些事都和造成他們無法專注於學習的行為(如聽收音機、看信及回信、打個電話、和室友聊聊等)有關。為增加讀書的可能性,他就必須靠刺激的控製了。特別是在看書當中,若需要用到參考資料,可以到圖書館內的小研究室去。那裏不會有讓人分心的刺激,比較能專心看書。
刺激控製之所以是一種自我控製技術,是因為當事人可運用“觀念的知識” 來替代行為。在運用刺激控製之際,通常需要有顧問和當事人討論,並解釋如何操作運行刺 激控製,及幫助當事人確認其行為是否控製得當。如果當事人了解並能運用一些基本概念, 他甚至可以擴大行為改變的尺度,亦可實際去曆練改變刺激控製的過程。
以下是運用刺激控製時,須記著的要點:
當事人要自我觀察所要改變的行為,以了解出現情形。
當事人必須觀察導致某一行為出現或不出現的情境。此行為在某特殊情境(刺激控製)中的出現頻次,是很重要的。
要能分辨哪一種情境有利於預期行為的發生。
假如在某個情境中,某適當的行為能夠表現出來,就讓當事人在那個情境中開始作同樣地反應行為。一定不要有令人分心的刺激引導當事人在那個情境中作出不良的行為反應。假如想 把在某一情境中出現的不適當行為消除掉,就讓當事人在那個情境之下,開始表現新的行為反應。
以下是運用刺激控製的實例:
一個月來,克敏一直找學校的輔導老師談。他的成績一落千丈,而且有酗酒問題。他的朋友基本上很好,不過,最近他們開始在一間舊倉庫後麵遊蕩,閑來無事就來個飲酒盛會。克敏原不想喝酒,也不喜歡朋友們酒後失態的樣子。但是當他們開始喝酒時,他很難說“ 不”,事實上是不可能去拒絕。
輔導老師給了他一個建議,要他和那群人離開這間舊倉庫,到別處打發時間。輔導老師幫助克敏給他的朋友一些建議:從事如溜冰、打保齡球、或是帶朋友到家裏聽錄音帶等其他活動 。這樣他們就不會老是躲在倉庫裏喝酒作樂。過了幾周之後,輔導老師仍然支持克敏努力控 製其生活環境。他的生活逐漸恢複正常了。
刺激控製是一種自我控製技術的運用,請敘述其意議。